冬日暖阳的周末,让人忍不住想出门溜达。快临产的我缓慢地走在乡间小道上,丈夫和儿子已尽力控制前进的速度,可我还是有种吃力感以及略微的呼吸不畅,我知道这并不是走得快与慢的问题。丈夫提议休憩一会儿,刚好前方有一座凉亭。
走进凉亭,里面热闹得有些意外,排队站着近十个人,每个人手里和脚边都有几个大小不一的饮水桶,询问得知他们在接装山泉水。走近一些,可见泉水口有一个用水泥和石块堆砌的方形小水洼,一根长有三十来厘米的不锈钢管作为引水工具,清澈无比的水流哗哗地淌进饮水桶里。接山泉水的人告诉我,这口泉水大家饮用多年,天然无污染,安全放心,运回家洗菜、煮饭、泡茶都很好。因为在近郊,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取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人都会来。起初,我不太理解这股兴起的“接水潮”,可当我看到那一眼泉水接连不断地往外流淌并发出叮咚的清脆声响时,它给我的亲切感瞬间涌上心头,我似乎明白了它的不一般。
怀想过去饮水不便,山泉水又在凉亭边上,路过此地的百姓和商队基本都有饮用此水,故而这水又叫作“半路泉水”,也叫“过路泉水”。
我的家乡是一个距离县城有五六公里的小村庄,村子被群山包围,相对独立封闭,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马路,在交通不发达年代,人们的出行都是徒步。记忆里,这条马路沿线的山边,也许多山泉水,一年四季接连不断地往外冒水,有的取水口因为暴雨冲刷、山体滑坡等原因造成的干涸,村里有些老人就在路边挖了口很深的“过路泉水”槽,每次从县城回家走到那个位置,口渴了就蹲在泉水边用手捧上一捧,咕噜咕噜地喝上几大口,水甜且清凉,让人顿感神清气爽。有时候走得疲倦,看到那口泉水,就知道自己已经走了一半路程,再坚持坚持就到家了,走起来也就不觉得累。回想起来,我身上的沉重感觉也减少了一半。
霞光流彩时,我让丈夫开车送我去看一眼,家乡半路上的泉水。曾经那条弯曲,时常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的泥土小路早已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宽阔的路面“占用”了部分山路,一路上看到些牛羊和野鸟,一路特别安静。那口泉水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简易的一个槽,槽里的水很满,溢出来的水静静地淌着,我拿保温杯装了些山泉水,尝了尝,依旧清凉爽口,像乳汁一般。现在看来,它就像一个歇脚的驿站,驱散路人的疲惫,又像是一个计时的刻钟,告诉你走了多远的路。当然它更像一个老母亲,没人在乎它在那里流淌了多久,但它却一直默默滋养陪伴着过往的人和事。
夕阳已落山,倦鸟要归巢。辛苦一天的人们从县城陆续回家,他们驾驶着不同的车,有的飞驰而过,有的会停下,从车上拿下空桶来,装点泉水回去煮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泉水,是实实在在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