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三炒”,指的是沙子炒粿皮、沙子炒花生、沙子炒瓜子。儿时,家乡过年前的“三炒”,是那个年代孩子们过年最香的零食,亦是那个年代过年待客必不可少的美味。
儿时,腊月一过,家家户户就为“三炒”做准备。
记得那时,母亲会选一个好天气,从市场买来软糯的白粿,细细地切成均匀的薄片,平摊在竹筛上,置于太阳底下晒至干透后,用铁皮箱装好备用。
母亲还会买几斤颗粒饱满的生花生和生瓜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市场上只有少许炒熟的花生和瓜子,大家都是买生的回家自己炒。
备好食材,母亲就开始“三炒”了。
母亲总是按照炒粿皮、炒花生、炒瓜子的顺序进行。其实,粿皮若是油炸,味道更佳。可那时菜油也是凭票供应,故而油炸的成本高,更奢侈,大家都是用沙子炒。
母亲将清洗干净的细沙倒入烧热的锅中,不断地用锅铲搅动。待沙子烧热至烫手,倒入粿皮,不停地翻炒粿皮和沙子。虽然费劲,但是母亲的脸上是微笑的,心情是愉悦的,仿佛在释放浓浓的母爱,在为家里纳满满的福。那“擦、擦、擦”的翻炒声甚是美妙,宛如我们迎新年的快乐音符。
每当这时,我总是主动承担烧火任务,由始至终,见证着“三炒”一一出炉,再逐一尝鲜。
一会儿,锅中的粿皮渐渐地膨胀,中间微弯,颜色渐渐变白,宛如一个个在沙子中跳跃的小精灵,是快熟的节奏。“退小火!”母亲一声令下,我迅速退火。用小火再翻炒几下,粿皮熟了。母亲将粿皮和沙子一起铲到筛子上,又将沙子筛进锅中,粿皮装入盆中。看着盆中诱人的粿皮,我才不管烫不烫嘴,连忙抓一块咬一口,嘎嘣脆,香极了。
接下来,母亲同样在沙子炒热后,将花生倒入锅中与沙子一起翻炒。母亲不停地挥动着有力的双臂,仿佛在挥动着母爱与快乐,仿佛在挥动着幸福与未来。随着锅中的温度越来越高,有的花生噼里啪啦地蹦出锅外,像个淘气的小弹珠。当噼里啪啦的声音越来越悦耳,母亲同样下令退小火,小火再炒一会儿花生便熟了。此时的花生已经可以剥壳吃了,花生壳的颜色也变深了,稍微搓一搓就能搓去花生皮儿,我肯定少不了得尝尝,入口脆香。
炒瓜子的过程亦如此。只是瓜子出锅筛去沙子后,还需将炒熟的瓜子和一小碗浓盐汤一起放入锅中。继续翻炒,当瓜子壳上出现银霜时就可以出锅。
过年的前些天,每当袅袅炊烟的人家里传出“擦、擦、擦”的声音时,准是在做“三炒”。总有热心的邻居貌似要与主人分享“三炒”的喜悦,会串个门说一句:“哇!你家今天做‘三炒’啦!”“是啊!”主人总会高兴地回答。
过年,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能从兜里掏出这三样零食,别提有多开心;过年,家里能拿出“三炒”招待客人,主人很是体面。
如今,儿时年前那“擦、擦、擦”的翻炒声已渐行渐远,而我却记忆犹新。儿时的“三炒”,炒的是孩子们心中的幸福; 炒的是家乡人们隆重迎大年的喜悦;炒的是那个特殊年代人们浓浓的年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