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第6版:

“采买”健康过好年

新春佳节,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人人都期许着平安辞旧岁、迎新年,但一些潜藏的健康隐患却可能如影随形,让我们措手不及。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掌握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关乎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记者采访了多位医师,为市民们送上一份“健康年货”,增加健康保障。

冰雪之旅 做足“保暖”功课

隆冬时节,北方地区的冰雪奇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在奔赴冰雪之旅前,一定要做好功课,了解当地气温,做好充足准备,才能既欣赏到北方的壮丽雪景,又能确保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游玩过程中,一些游客为了拍摄美丽的雪景,频繁地将手暴露在寒冷空气中,在不知不觉间被冻伤。南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王祖杰提醒,发生手部冻伤,应迅速脱离寒冷环境,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切勿用火烤或使用热水直接浸泡,也不要用力擦揉按捏伤处,以免造成组织损伤。待皮肤恢复知觉后,可以涂上冻疮膏,冻伤严重或出现水疱、溃烂时,应及时就医。

还有一些游客为了留下倩影,不惜“美丽冻人”,即便在寒冷的北方也不愿放弃短裙装扮。王祖杰表示,脚部和膝盖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让寒邪留滞在膝关节,令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如果这一情况长期持续,再加上膝关节过度劳损,极易患上“老寒腿”,即膝退行性关节炎、老年关节炎,出现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索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影响正常的行走。因此,王祖杰提醒,在天气寒冷时外出更要注意腿部保暖。

值得注意的是,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督脉和十二经脉中有6条阳经都汇聚在头部,身体热量容易从头部散发。”王祖杰告诉记者,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寒冷天气下要特别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

“长时间贴敷‘暖宝宝’,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灼伤皮肤。”王祖杰提醒,为了抵御严寒,不少游客会贴上“暖宝宝”,却不知如果使用不当,极易造成低温烫伤。“暖宝宝”应贴在内衣表面,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且不要长时间贴在同一部位,更不建议在睡觉时候使用。“如果不慎被烫伤,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烫伤部位15至30分钟,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损伤,随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烫伤严重的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处理。”王祖杰说。

室内取暖 容易患上“空调病”

冬季取暖,无论是使用空调还是其他方式,都要提高警惕,以安全健康为首要前提,才能温暖舒适过冬。

许多人误以为,“空调病”是夏季的常见病。其实,冬季错误使用空调,同样会导致疾病发生。据南平市人民医院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吴锦涛介绍,暖风空调运行时,会使室内空气变得干燥,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咳嗽、喉咙疼痛、鼻塞等症状。皮肤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水分散失加快,会变得干燥、瘙痒。如果空调内部清洁不到位,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随着空调风循环到室内,增加人体的细菌感染风险,老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空调病”。

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空调取暖呢?首先,温度不宜设置过高,在保证室内温暖的同时,确保进出房间时,不会因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其次,要注意调节室内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两至三次,每次20至30分钟,保证室内新鲜空气的交换。另外,每隔一段时间要对空调进行清洁,包括滤网、蒸发器等部位,减少细菌滋生。

如果出现“空调病”的症状,该如何应对呢?吴锦涛建议,若是呼吸道症状,应多喝水、多休息,可适当服用润喉片缓解喉咙疼痛;皮肤干燥瘙痒时,要减少洗澡次数,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浴,洗澡后涂抹护肤品保湿。若因细菌感染出现发热、咳嗽加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对于头晕、恶心等症状,要尽快离开空调房,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一般症状会逐渐缓解。

吴锦涛提醒,除了空调,还有一些常见的冬季取暖方式需要注意。使用电热毯时,温度不宜调得过高,可在睡前开启预热,睡觉时关闭,避免因长时间使用导致身体水分流失、皮肤干燥。使用热水袋时,要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可套上布套,防止低温烫伤。若使用烧炭取暖,一定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守护肠胃 注意饮食卫生

为满足节日期间的口腹之欲和招待客人的需求,不少家庭会在冰箱里囤上满满当当的各式年货,时间一长,往往忽略了存储时间。“不同食材的保质期不同,放置久了,营养可能逐渐流失,有的还可能威胁健康。”南平市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中医副主任医师李素建议,要注意及时清理冰箱里的存货,不吃或少吃隔夜菜。

“人体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后,血红蛋白会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氧能力,会导致机体组织出现缺氧的中毒症状。”李素介绍,泡发时间过长的木耳、腐烂的蔬菜、煮熟后长时间放置的蔬菜、腌制蔬菜等,都有可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亚硝酸盐超标。亚硝酸盐中毒会使患者的皮肤、呼吸道、心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应及时就医。

李素提醒,海鲜、蔬菜、凉拌菜都属于不建议吃的隔夜菜。隔夜菜放置在冰箱容易滋生有害的微生物,未煮熟煮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此外,生腌食品也不建议隔夜吃,因为它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经过高温杀菌,长期放置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极高。

“外出聚餐时,分餐制是一种很好的餐饮卫生习惯,它可以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病菌的传播。”李素告诉记者,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多人共餐时,很容易在餐具之间传播这种病菌。大肠杆菌也会在合餐的过程中传播。如果餐具或个人携带大肠杆菌,在共用餐具或相互夹菜时,会导致他人感染,而分餐制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不少市民在外用餐时,习惯使用开水烫碗筷。李素指出,这种做法对杀灭部分细菌、病毒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一些耐高温的细菌芽孢效果有限。相比之下,使用消毒湿巾擦拭碗筷是一种更卫生的方法。消毒湿巾中含有杀菌成分,可以有效杀死常见的细菌和部分病毒,擦拭碗筷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生物数量,不过需要注意选择合格的产品,并反复擦拭。

接触萌宠 避免危险行为

新春佳节,烟花爆竹声可能会让宠物受到惊吓,变得狂躁不安。在这一走亲访友的高峰时段,突然靠近的陌生人会激发起宠物的领地意识,尤其是进食中的宠物狗会有护食行为;发情期的宠物因激素变化而情绪不稳定;雌性宠物在孕期、分娩后会因护崽本能对靠近者保持高度警惕,极易发动攻击。

若不幸被宠物咬伤、挠伤,务必冷静,迅速展开急救。南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中西医结合医师申志彪建议,受伤后首先用大量流动的肥皂水冲洗伤口,这能有效清除伤口表面的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冲洗时间应持续15分钟以上。接着,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肥皂液残留刺激伤口。随后,用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被动物抓咬后不要包扎伤口,这不利于伤口内的血液、组织液等排出,还会为破伤风及其他厌氧菌创造繁殖环境。若伤口出血较多,应按压止血,尽快前往医院。

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明确,皮肤被轻咬,或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属于二级及以上暴露伤口,二级暴露者存在轻度感染风险,需要应急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的皮肤被舔舐等为三级暴露,除应急处置外,还需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申志彪提醒,狂犬病疫苗并非长效疫苗,若曾因被猫犬所伤注射狂犬病疫苗,三个月后再次被抓伤咬伤,还需要重新接种疫苗。

如今,宠物游乐场盛行,为市民游客提供与兔子、蜥蜴、球蟒、豚鼠、仓鼠等小动物进行亲密接触的体验。但这些看似温顺的小家伙,在受到惊吓时同样也会伤人。如果被啮齿类动物咬伤,需立即冲洗、消毒伤口,并视情况就医。由于蜥蜴、球蟒的口腔细菌复杂,若被这类动物咬伤,可能引发感染,尤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破伤风感染,必须尽快就医。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市民在接触宠物前,先向宠物主人了解其习性,避免危险行为。

饮酒助兴 警惕酒精中毒

春节期间,家庭聚会、朋友小聚,少不了推杯换盏。美酒虽能助兴,但一定要注意适量。过度饮酒对健康危害极大,可能诱发一系列疾病。

南平市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硕告诉记者,酒精会刺激胃黏膜,造成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可能引发胃出血或胃穿孔。此外,还可能导致胰腺炎、胆囊炎等。由于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增加肝脏负担,损伤肝功能。酒精会刺激神经系统,可能导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和定向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和呼吸抑制等情况。突然大量饮酒可能引发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同时也可能导致酒后驾车、暴力行为等。

“饮酒并非人人适合。”陈硕表示,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若饮酒会严重影响大脑、肝脏等器官发育。孕妇饮酒,酒精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阻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胎儿畸形、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哺乳期女性饮酒,酒精会进入乳汁,伤害婴儿。啤酒中含有大麦芽,能抑制乳汁的分泌,可能使乳汁分泌减少或停止。本就患有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需注意饮酒加重病情的风险。

短时间大量饮酒或含酒精饮料,会使身体摄入过多酒精,导致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度,重度酒精中毒表现为昏睡 、昏迷,出现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搏加快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损伤脏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陈硕建议大家科学饮酒,少喝酒或不喝酒。

“在对醉酒者进行护理时,要从保暖、体位调整、观察状态、防止误吸、适当补水等多方面入手。”陈硕介绍,在照护时,应当将醉酒者的头歪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堵塞气管。同时注意保暖,可适当喂些温水或糖水,为其补充水分和糖分,缓解不适。照护者应密切留意醉酒者的呼吸、心跳、意识等,如有异常,及时送医;若有呕吐,需迅速清理醉酒者口腔呕吐物,防止呛入气管。

对于过度兴奋、躁动的酒精中毒者,需给予适当约束;若出现共济失调,需适当进行保护,以免产生刺激、损伤。但如果酒精中毒者已昏迷,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心跳。一旦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规律作息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节日期间,人们往往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熬夜参加聚会、追剧,或是进行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使作息变得不规律,打乱了原本正常的生物钟。“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紊乱,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休息与修复。”南平市人民医院心病科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林佳提醒,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导致心率增快,出现胸闷、心悸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高血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中风,长时间不睡觉还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或猝死。

如果家庭成员不幸发生心梗、脑梗,应该如何处理呢?林佳建议,一旦发生心梗、脑梗,家属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将患者转移到空旷、通风的区域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对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的患者,要及时开展心肺复苏。对意识清楚的心梗患者,应给予安慰,帮助患者放松情绪,以降低心脏负担,同时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让患者配合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也可以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遇到脑梗情况,在医务人员未抵达前,应避免错误的急救措施,如用力摇晃患者头部和身体,捶打患者胸部,背着或搀扶患者自行前往医院,或对还有脉搏的患者开展心肺复苏,这些错误做法都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首先是保持规律作息,尽量不熬夜,但也不要过度睡眠;注意合理饮食,选择低盐低脂、优质高蛋白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适量食用水果,避免糖分摄入过多。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既保证体育运动的健身效果,又给机体留足休息时间。

林佳提醒,老年朋友在运动时应避免情绪过度兴奋和紧张,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传统养生运动。运动时建议避开清晨和夜间温度较低的时间段。“晨雾中易夹杂粉尘等杂质,运动中大量吸入,加上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更容易诱发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晚间锻炼,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睡眠质量。”林佳说。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唐雯晖
2025-01-22 □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唐雯晖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8313.html 1 “采买”健康过好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