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之中,“传道”在先,换言之,对文本所包含的精神传授在先。这样的解读对应着眼下基础教育发展的转向——从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转向。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对所教授的文本有充分的解读能力。
参考书内的教学文本解读是最常见的,面面俱到。同时,现在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如果过于依赖,长此以往,会渐渐丧失独立解读的能力。而一旦教师开始人云亦云,怎能教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尤其是AI时代的到来,导致孩子们更容易获取信息、获得“标准答案”。当孩子能熟练使用AI工具,并且AI给出的答案“看起来很美”,教师之用何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对于文本解读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网上能找到的参考资源,往往都注重文学赏析类型的作品解读,要转化为服务于教学的文本解读,还需要融入教师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如果教师对整本书把握不足、理解不透,教学就不足以支撑“传道”,更何谈“授业解惑”?
真正契合教学的文本解读是一座“桥梁”——一座连接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而教师正是建造者。当学生拿到新的文本,通过自学,或许只是远远望着其美,或许隔岸称赞它,或许远望描摹出大致轮廓,而要真正走进文本,还需要课堂上的精确学习,品悟其“道”、学习其语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文本所教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为己所用。而契合的文本解读,要能带领学生用最短的路途到达文本内核。
要建好文本解读这座“桥梁”,就要用专业素养解读文本,用精准的教学活动架构这座桥。如果解读不当,或者理解错位,这座桥会将学生从知识的彼岸引导向错误方向,反而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思想”对应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的育人价值,也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多次提到“以一带三”,即通过语言运用把核心素养的其他方面带进来,融为一体。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抓住文本中能够让学生感知或者迁移的语用特点。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课文《奇妙的世界》为例。其育人价值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普通的事物,主动寻找就会发现无穷无尽的奥秘。其语用特点是通过对普通事物的描写,如水洼像镜子、群星像蜡烛发光等手法,再加上结构化行文的特色,引导学生梳理信息,理解文本。
在《刘胡兰》的课例教学中提出:为什么敌人威逼利诱后,刘胡兰依然如钢铁铸成似的?在《守株待兔》的课例教学中,在文章情节疏通理解后提出:为什么韩非子要对国君讲这个寓言故事?当教授《伯牙鼓琴》时提出:为什么伯牙不选择弹一首好曲子祭奠钟子期,而选择现在看来十分反常的结局——破琴绝弦?
在文本的关键处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思考,教师不强势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育人价值和语用特点的前提下,还应该加深对目标的准确理解,才可以真正让自己的文本解读成为点燃学生思维发展的“星星之火”。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学会独立解读文本,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紧跟时代,做孩子读书的种子,同时保持对每一项教育教学行为的敬畏,真正对学生和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