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街长古巷通,谯楼城堡聚和风。”邵武市和平镇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小镇高墙环城,古民居鳞次栉比,是个“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邵武法院和平法庭就坐落在这座美丽的古镇里面,为周边居民提供司法服务。
近年来,邵武法院和平法庭扎根基层、立足审判职能,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着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做到“像呵护眼睛一样保护古镇”。2019年以来,和平法庭年均办案260件,年调撤率56.36%。
和风细雨 下好便民服务“先手棋”
“感谢你们,没想到一周内就解决了困扰我们几年的追讨问题。”2024年11月,和平法庭开启“夜间调解直通车”,联合邵武市司法局和平司法所成功调解系列涉民生纠纷案,有3起案件在立案后7日内便得到快速解决。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诉讼机制,和平法庭在推出预约立案、上门立案、假日立案和“午间法庭”审案机制等便民举措的基础上,于2024年新设立了“和气茶室”,开通了“夜间调解直通车”,先后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进一步打造订单式诉讼服务。此外,和平法庭适时选取家事赡养、土地流转、民间借贷等类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工作,将法庭开在村居院落、田间地头,就地定分止争、现场答疑解惑。近5年来,和平法庭共选取30余件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司法为民服务,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和衷共济 画好优势资源“同心圆”
“人民法庭植根最基层,处在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平法庭负责人邓林泉介绍。一直以来,和平法庭都在探索解决矛盾的“妙招”,坚持“能调尽调,以调促和”的工作思路,探索出“庭所联动、职能并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纠纷同调”的“2+N+X”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新模式。
“2+N+X”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新模式,即以法庭员额法官(庭长)或法官助理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为2位固定成员,由涉案纠纷的相关部门等N个部门参与,共邀村“两委”成员、乡贤、企业(行业)牵头人等多名乡村网格力量(网络员)组成的多维联动协同共治化解纠纷服务网,打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神经末梢”。
天成奇峡景区是邵武市肖家坊镇的一处4A级景区,也是和平法庭的司法服务范围。2022年,一位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不慎从观光车摔下,造成头部受伤。送医救治后,游客与旅游公司就赔偿责任划分问题产生纠纷。和平法庭法官在景区法官工作室详细了解了双方情况,成功运用“2+N+X”模式开展调解工作,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2023年以来,和平法庭通过该模式,协同开展突发事件处置、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等工作35次,联合排除群体性纠纷隐患21个,化解纠纷118件。
和睦相处 守好边际关口“防护线”
“通过你们的答疑解惑,我们会心平气和地处理好这个事情。”近日,和平法庭与三明市泰宁县人民法院金湖人民法庭依托跨域司法联动共建协议,联合朱口镇司法所、综治中心共同化解了一起损害赔偿纠纷,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推动双方服判息诉。
“和平镇与泰宁金湖地理位置相接、风俗相似、文化同源、产业相近。与金湖法庭签订跨域司法联动共建协议,是和平法庭延伸司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新举措。”邓林泉说。
为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2023年6月,和平法庭与金湖法庭签订跨域司法联动共建协议,成立“文化遗产司法保护跨域法官工作室”与“种业司法保护跨域法官工作室”,围绕党建共建“党旗红”、环境共护“生态绿”、种业共守“稻花香”、文遗共创“古色靓”、边界共治“无讼村”、协同共联“解难题”等六项内容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两地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
据了解,自签订共建协议以来,南平、三明两地法院融合创新“背包法庭+法特派”制度,联合开展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活动,共同助力市际边界和平发展,刷新乡村振兴法治“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