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寻一“在现代与过去交融的地方”行走,古村古镇再好不过;若欲寻一“可寄半日闲的烟雨之隅”信步,江南古村古镇再好不过。
春意渐浓。一帘烟雨唤醒枝头的花骨朵、叶芽儿,为闽北的和平古镇渲染上水墨丹青的韵致。我与二三好友相约前往寻春,偷得浮生半日闲。
处于闽北层峦环抱中的和平古镇,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处处有文化内涵的古城堡。在前往古镇的途中,春雨暂歇,近处青山飞驰,远处连绵群山,或云雾缭绕,烟霭蒸腾,恍若仙境。偶尔闭目,浮想古镇样貌……
步行入古镇。走过一段古色古香的街道,才真正来到和平古镇城堡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禾坪赋碑”,其造型如鲤鱼,赋里洋溢着对和平的热爱和歌颂,背面刻的是和平从唐至今的历史和地名的演变及各种印章。
和平古镇,古称禾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东汉末年,明万历十六年(1588)始建城堡,修筑聚奎塔。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分县,置县丞署。而且古代入闽三道中的隘道就辟于和平的愁思岭,由此古镇成为交通枢纽,兵家要地,商贸集散地。
“禾坪赋碑”的后面即是城堡的南门谯楼。在“禾坪赋碑”与谯楼之间是铺着石板的广场。被牛毛细雨打湿的石板,格外洁净。谯楼门洞高大,飞檐翘角,雄伟壮观,出乎我的浮想。临楼四望,近处房舍俨然,巷间偶见打伞的行人;远处不见如黛高山,只见天地间充盈烟气,渺茫一片。
我们悠游行走于古镇的街巷、古厝间。人不多,清静,街巷上方及灰色的斗砖墙上错落有致地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年味气息依然。古镇主街——旧市街的一段上方挂满五颜六色的雨伞,而我撑着深蓝色的钢架伞悠然行走其下,瞬间古色古香的过去与色彩斑斓的现在于此交融,感觉真是美妙。
在古镇中漫步,看的是历史,品的是文化,悟的是烟火气。
和平城堡所用的建材与很多地方不同。当地人就地取材,用容易获得的河卵石修筑城墙。至今仍屹立的东门、北门谯楼见证了几百年的风雨,城墙上的河卵石依旧整齐如初地排列着。河卵石不语,却是日月轮回、四序更替的见证者,是古镇风霜雨雪、悲欢离合的亲历者。河卵石的内涵不在于华丽的语言,而在沉默地凝视。
旧市街两边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小巷,有的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用河卵石铺面,在一代又一代古镇居民的踩踏下,已变得光滑温润,尽是岁月磨砺的包浆印迹。雨中的青石板,细腻如脂,光亮如镜,走在上面不自觉地小心起来——生怕将脚下的镜面踩碎。
古街两侧排列着一爿爿门店,尽管店门古旧斑驳,却是古镇曾有的繁华最好见证。凝视古街中间被磨得内凹边高的青石板,我仿佛看到唐时的明月、宋时的阳光照射在石板上,看到过往的雨水打在古镇的每个角落;听到明时马蹄的嘚嘚声,清时独轮车吱吱扭扭地吟唱;看见青衣短裳的赶集的人群,意气飞扬的书生,撑着油纸伞负笈前往京城赶考的身影;闻到游浆豆腐绵延了几百年的芬芳,得到“一口咬下百年味”的满足。
和平古镇的三百余栋的明清建筑,不乏美轮美奂的高门大宅。这里的砖雕、木雕内容丰富,既可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图案,还可品读到或传奇或寓意深刻的传说、历史典故。
坐落在旧市街东侧,合院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的“黄氏大夫第”,其门楼砖雕内容丰富,寓意美好,工艺精美。砖石构四柱三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两侧的砖雕各两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雕刻了松、竹、梅,锦鸡、鹤等物,谐喻“松鹤延年”“竹报平安”“吉祥如意”“锦绣美满”。展现了房子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不凡的审美水平。
“李氏大夫第”坐落于古镇东门附近。门楼左右三组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建筑工艺精湛,气势恢宏。砖雕内容有多种动植物和吉祥图案,还有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门楼八字面的墙上,分布了四幅《三国演义》的典故——“华容道”“斩颜良”“博望坡”“长坂坡”。四幅砖雕均采用镂空透雕和浮雕的技法,所雕人物造型生动,呼之欲出。此外,还有一幅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砖雕,人物、骏马形象传神,活灵活现。
在古镇区东南附近的狮形山上,矗立着一座古塔。宝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宝塔六面均外辟拱顶窗龛,龛内砖质浮雕神佛像,形态各异,雕工精美。龛顶的砖雕为精巧、华丽、大方花草图案,与佛像相得益彰。全塔由砖木石混构,在明代实属罕见,是难得的研究古塔建筑艺术的实物。塔名“聚奎塔”由袁崇焕题写的,笔画苍劲有力。这是袁崇焕在邵武任知县时留下的唯一墨迹,弥足珍贵。
和平历史悠久,一脉书香绵延流长。这与和平书院息息相关。满是古典气息的和平书院,至今仍然挺立在古镇的西北隅,由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归隐和平创办。
一路看着沿街的各色灯笼和一副副春联,闻着沿街飘逸的哪吒糍、游浆豆腐的香味,转进一条用青石板铺面的小巷,徐徐靠近书院。
书院在时光流逝中,建了毁,毁了再建,现存的书院是清乾隆年间的建筑。院门用青砖砌成,顶部形状如官帽一顶,三扇门形成“品”字,匠心独运。一个“品”字,在于砥砺学子奋发学习,因为其形寓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为官就做有品级、正直的官之意。一个“品”字,造就了和平文风长盛,人才辈出。宋代这里的上官均高中榜眼,被传为佳话;明代的上官伯达因一幅“百鸟朝凤图”而名闻朝野,饮誉后世……
书院正厅为授课之所,正上方悬一匾,上书“万世师表”四字。地砖已被学子的鞋履踩踏得坑洼不平,其刻苦攻读的身影,仿若就在眼前。如今,和平书院展陈了书院的历史沿革,和平的历史名人,从和平走出的科举进士等内容,慢慢行走其间,仿佛在千年时空间穿越,观代代传承……不由心生感慨:一个人能在浩瀚的卷轶中留下一笔真是不易。
书院南侧是和平书局,是重新修缮的,极讲究。无论是布局,还是用料,都精益求精。走进藏书阁,扑入眼帘的尽是书卷气——一层两大间,四周立着古色古香的书架,开放式的藏书任由游人取阅。北边一间,摆放着造型简约的红木桌子和条凳;南面一间,中间是沉台,四周是实木板做的台阶,人们可以坐在台阶上看一看书,缓解一下游览的疲惫。
从木梯登上二楼,布局清新、雅致。小窗、八仙桌、圈椅、博古架、插花、环廊,均经过精心的设计、摆放,格外赏心悦目。只要身临其境,就会情不自禁地坐下,看看这里的书,感受一下这里的雅致。心似清泉净,耳闻墨香流。
在黄氏宗祠(睦九堂),我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傩舞。傩舞于宋代传入邵武,被誉为舞蹈的活化石。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动作粗犷,神奇而神秘。过去,邵武傩舞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而现在人们跳傩舞的目的是传承和保护这项非遗技艺,祈愿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文化与时俱进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应该也是传统文化具有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在古镇听雨也是一桩美好而奇妙的事。撑着伞,站在位于和平书院西面的斗井处聆听,从烟雨中的古镇传出的是一片“窸窸沙沙”声,节奏单一。而走进古镇的小巷间、屋檐下、天井处倾听,雨声或滴滴答答,或叮叮咚咚,或淅淅沥沥,或叮哩咚隆……音律或抑扬顿挫,或舒缓婉约,或涓涓如泉,每一处都是一首动听的乐曲。
雨中的和平古镇,古朴、清净,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一帘烟雨伴此行,偷得浮生半日闲。生活当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