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5日
第7版:

武夷之春

武夷山“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集峰、洞、岩、溪于一体,山丹、水碧、云深,温暖湿润气候孕育下的原始森林秘境,和蕴藏其中丰富多样的物种,无不引人遐想和探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繁荣的历史文化伴随武夷山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今天的武夷山人开始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保护区、到世界遗产地、再到国家公园,无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武夷之春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以春解祠,山因神名

秦始皇登基的第二年的八月中秋,武夷君、皇太姥和魏王子骞等武夷山十三仙人,在幔亭摆酒设宴,款待开山有功的乡民。这场仙凡共饮的盛宴名幔亭招宴,与其有关的传说流传至今。

幔亭招宴的位首是武夷君——武夷十三仙人之首,他在武夷的传说故事众多且流传甚广,为武夷山许多风景赋予了来由和名字。

关于武夷君的来源,从史料记载看,首先是一场春祭。

《史记·封禅书》载:“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春天是土地化冻、万物复苏的季节,汉武帝效仿古代天子春季祭祀,以求风调雨顺。祭祀的各路神仙中,武夷君赫然在列,祭品用的是乾鱼。

唐末,武夷山跻身成为道教神仙们居住的福地洞天系列中的第十六洞天。宋初,武夷山名声大噪,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自乾兴迄熙宁末,遣使降香、投送金龙玉简者凡二十。”武夷山大王峰顶有一条两岩夹峙的狭长缝隙,阔仅米余,长约百丈,名投龙洞,史载就是宋朝廷遣使投送金龙玉简,祭祀武夷君的地方。

无论是“司兵司者”、抑或是地主、地官,武夷君受到崇拜体现的是对武夷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以及鸟兽虫鱼秘林世界的好奇,是对生老病死的疑惑,对未知力量的敬畏。那些飞插进山崖岩洞的虹桥碎片即如今游九曲时所见的虹桥板,虹桥板其实是三千八百多年前的悬棺葬的遗存,彼时武夷山乃古越时期。一座王城的发掘,揭开了这个时期武夷先民历史活动的面纱,这座王城就是武夷山城村古汉城,它是古越族历史辉煌的一章。新的发现,引发出新的探究和猜想:武夷先民为何将船棺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又是如何将船棺置于悬崖峭壁之上?武夷奇伟俊秀的山水与这些想象、愿望勾连,因而有了人间“仙”境——武夷山。

春风化雨,无边光景

武夷君所御之春风,吹拂武夷大地,化而为雨,落在一株树龄近千年的红豆杉鱼骨般的叶片上。这株红豆杉生长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区内。这里已知有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钟萼木、天女花、水松、香榧等珍稀孑遗植物,以及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存完好的南方铁杉,是全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研究中国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的钥匙”,又被誉为“昆虫的世界”“鸟的乐园”“蛇的王国”。

随着春天的第一声惊雷,3000多种植物、6800多种昆虫、100余种两栖爬行类动物、60余种鱼类、近300种鸟类,一齐在这片森林秘境中苏醒。武夷山迎来了春天,树木的新叶发芽壮大,老叶的位置被挤占,纷纷从树上坠落,覆盖在树下的苔藓和枯枝上。草像是专门为了与树木匹配似的,一夜之间也呈现出崭新柔嫩的绿,草木的绿是一层一层晕染上去的,从浅淡轻盈变为成浓烈厚重,次第开放的花朵,给绿的底色点上红、黄、蓝、紫等色彩……树发芽,草生长,花开放,河水翻涌,万物萌动。南方红豆杉上的雨滴从叶片滑落,钻入泥土,聚集成泉,顺山势而下,与保护区内常年不息的150多条大小溪流一起,汇成九曲溪之源,汩汩向前,经九曲溪、崇阳溪,最终汇入闽江。

前人从幔亭峰下的晴川一曲逆流而上,故平川(星村竹筏码头)为九曲,朱熹《九曲棹歌》如此歌九曲:“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九曲溪穷处别有天地,其中的一片天地为燕子窠,是又一个春天的故事。作为武夷山生态茶园的典型代表,此处春茶香气的散发,仰赖的是茶园套种的大豆和油菜提供的养料,科学的种植既提高茶叶品质,又减少碳的排放。从此出发,武夷山作为“三茶”统筹的示范,在带动茶农增收同时,也让武夷茶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亲民茶。

今人乘筏从第九曲顺流而下。泛舟九曲,人游画中,在九曲溪婉转萦回的清碧秀丽中流动,移舟换景,揽两岸灵峰、三仰、天游、仙掌、玉女、大王、幔亭等山峰之胜……无不感叹武夷丹山岩石的奇伟秀拔,有书法名家赵朴初1990年游武夷时寄调《凤凰台上忆吹箫》为证:“一月雨游神州名胜,武夷接着黄山,各逞奇争丽,双绝人寰,君道黄山石怪,君不见怪有千般,武夷石横空大块,猛削轻拈……”若是遇在武夷春日极易遇上的一场雨,更是有奇景可赏,碧水丹山皆被烟雾笼罩,一时山水面容模糊,雨歇后烟雾流动升腾,水和山的模样再一点点清晰,雨水洗涤之后,奇伟秀拔的丹山又透露出了可亲可爱。

“横空大块,猛削轻拈”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在武夷景区60平方公里内,除巧置“三三秀水”九曲溪、“六六奇峰”36峰外,还设了18幽涧、60石、72洞、99岩、108景。正如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发出的慨叹:“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1999年12月,武夷山获联合国批准“双世遗”,其中之一正是自然遗产。

道南理窟,武夷春盛

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厚的历史文化。

两宋理学一脉,由振兴孔孟儒学的胡瑗、孙复、石玠宋初三先生开启,到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至朱熹集理学大成。朱熹理学形成的过程伴随着理学南传,理学南传的诸多重要人物都与武夷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武夷山由此成为理学阵地。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十五岁的朱熹按照父亲朱松的托孤安排,跟随抗金名将刘子羽到五夫里生活,开始追随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学习。三先生均是程门(程颢、程颐)的再传弟子。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学习、著述讲学、授徒传道近半个世纪,完成著述70余部。除读书著述外,朱熹还致力于收徒讲学,开办书院。淳熙十年(1183)正月,54岁的朱熹正式开始在五曲溪北隐屏峰西南麓兴建书院——武夷精舍。书院落成后,大批学友门人来此学习交流,蔡元定、游九言、刘爚、黄榦、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李方子、叶味道等都曾就学于此。《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200多人。他们倡道讲学,著书授徒,创建书院、学堂。这些书院奉武夷精舍为圭臬,先后出现在武夷山中,使朱子理学得以发扬光大,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被誉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在武夷山,读书论道与茶密不可分,茶文化成为武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九曲溪五曲水中,有一块天然岩石,因石的南侧摩刻着“茶灶”两个行书大字,石上有数处天然穴洞,可置碳安茶炉煮茶会客。旧志载,“茶灶”为朱熹所刻,他在武夷精舍读书授业期间,经常偕学友、生徒至石上煮茶论学,茶灶石被列为武夷精舍十二景之一,并题《精舍杂咏十二首·茶灶》诗一首: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朱熹煮茶会客论道的故事亦有传说:

一日朱熹正独坐在茶灶石上吟《茶灶》诗,先后不约而至的刘彦集、刘甫听闻后调侃,“诗是好诗,可惜美中不足,为何既看不到袅袅的茶烟,又闻不到扑鼻的茶香呢?”朱熹稍带歉意地说道:“茶灶停炊,只因尚缺一物。如今众兄莅临,容小弟遣一小僮前去一处索取。此物一来,茶灶必然生辉,不负众兄一片雅意。”他取来一顶草笠和一双木屐鞋,叫书僮穿戴停当,吩咐他前往桃源洞,向老道长要件东西,并随口念了十六字诀:“书僮书僮,权当信纸,从冠到屐,君见便知。”书僮赶到桃源洞,见到老道长,把朱熹交代的话和“十六字”解说了一遍。老道长听后,上下打量书僮几眼,“哦”了一声,取出一个锡罐交给书僮。

书僮回来,大家争睹从桃源洞讨来的好东西。朱熹打开盖子,香气扑鼻而来,原来里面是上好武夷茶。

朱熹兴致勃勃煮茗待客,茶灶生起袅袅茶烟,茶香氤氲中,众人品茗论道之意更胜。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不仅品茶、论茶,还亲自参与种茶、制茶、咏茶,“客来莫嫌茶当酒”是他爱茶的写照;对于武夷君,朱熹曾发出“不知果何神也”的疑问,关于悬棺葬,朱熹也以诗“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表达疑惑……对于武夷山的山水人文历史物产,朱熹无不融入探究。当朱子举起茶杯,在九曲溪的一块石头上开始思考时,武夷之春,盛矣!

作者:□吴佳慧
2025-03-25 □吴佳慧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0673.html 1 武夷之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