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第8版:

让“成功文化”步步走向大众

——访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会长陈崇荣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突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品牌,努力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学术研究、两岸交流、文旅活动、文化场所建设……过去一年间,郑成功文化(以下简称为成功文化)发展在我市呈现出“多领域开花、多形式收获”的喜人态势。透过这些活动、成果,可以总结出哪些让“成功文化”走向大众、让城市与大众因此成功的有效路径?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会长陈崇荣。

记者:陈会长好!感谢您接受本报专访。2004年创立的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如今已走过了21年的历程,与初次觐见隆武帝、获赐国姓时的郑成功同龄。年逾“弱冠”的研究会,是如何根据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明确新阶段工作重点的?

陈崇荣: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南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延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成功文化爱好者,致力于研究、挖掘郑成功在闽北的历史,积极推动郑成功历史遗存的保护、开发和修复工作,积极开展两岸民间交流活动。

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南平要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品牌。郑成功有着“延平郡王”和“开台圣王”之名,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因此,成功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民众的精神纽带,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南台经济合作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市委书记袁超洪指出,“挖掘、研究、弘扬郑成功文化,对培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深入挖掘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成功文化内涵,继续推进两岸民间成功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岸融合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已经走过了21个春秋,我自去年开始担任研究会会长以来,在认真学习成功文化,认真研究郑成功历史的同时,也在积极梳理和探讨闽北相较于泉州、厦门、台湾等与郑成功有缘之地,有哪些独具特色并且可挖掘扩展、可深入发展的南平成功文化。

军政生涯的起点地、“延平条陈”的上疏地、首支水师的组建地、驱荷复台的策源地、“延平王”爵位的封号地……回顾郑成功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发现,他一生的伟业是在延平启航的。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钢铁战士、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铁血将军,就是在闽北这片土地上完成蜕变的。郑成功虽然只在闽北停留了8个多月,却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丰功伟绩是在这里奠基的。

尽管如此,在过去海峡两岸研究郑成功的许多书籍文献中,郑成功在闽北的这段历史常常被遗忘、忽略,郑成功与闽北的不凡际遇鲜被提及。很多人只知“延平王”,却不知“延平”二字源自南平;不知郑成功与延平渊源深厚。为此,我想,要打响成功文化品牌,首先要让人们知晓郑成功,特别是郑成功与闽北的关系。于是,我提出了“让‘成功’走向大众,让大众走向成功”的想法,即通过举办学术研究、建设文化载体、开展民俗活动等各种方式,广泛介绍郑成功在闽北的历史事迹、郑成功与南平的渊源关系;利用各种载体,深入宣传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成功文化浸润至百姓日常生活之中,让成功精神成为人们迈向成功的精神食粮。

记者:在确定“让‘成功’走向大众,让大众走向成功”的工作重点后,过去一年间,研究会开展了哪些活动?取得了怎样的社会反响?

陈崇荣:一方面,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市委领导提出的要突出“三个一批”(即:推出一批学术研究成果、推动一批物化项目建设、推进一批两岸民间交流)的要求,继续深化学术研究工作,挖掘更多郑成功在闽北的光辉历程。去年,我会与市、区政协合作,编撰出版了由老会长张水源先生倾注20年心血编著的《延平与成功文化》一书。

同时,在省文联和延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建文学》出版社专门新增一期“郑成功与延平”专号,专刊登载我市作家、成功文化爱好者等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这是我省首次以文学艺术形式在省级刊物专刊展现成功文化,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闽北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织师生开展了郑成功学术研讨会,开设了成功大讲坛,在师生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南平剑津中学在校园内开设了“成功书斋”,建设了“成功公园”,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在成功文化对外宣传方面,我们创新性地在福建电视台读书分享节目《书香声自远》推出特别策划“延平成功文化季”,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畅谈郑成功与延平的深厚渊源。

缅怀郑成功历史功绩,弘扬郑成功伟大精神,促进两岸民间交流,是我会的重要职责。去年8月,我会积极配合、协助延平区成功举办了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郑成功晋封“延平王”366周年大型系列活动,150余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纪念晚会创新地将AI数字人应用于文艺演出,实现了“郑成功”与演员的“实时互动”,网络点击量超750万,获得了广泛好评,是全国范围内由地方组织的规模最大、内容最多、社会影响面最广的一场纪念活动。

我会还先后4次邀请台胞组团来到南平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参与者达130多人次,其中约47%是“首来族”和台青。在“重走成功路”采风行中,一位年近五旬的“首来族”台胞,在参加郑成功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后告诉我们,这次系列活动不仅让他首次知晓郑成功“延平王”封号的由来,更在深度体验中对大陆的社会环境留下了良好印象,感触很深。

记者:在弘扬成功文化方面,我市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举措与成果?

陈崇荣:在推动成功文化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我市突出做好“物化、教化、活化”三篇文章,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成功文化知名度与认可度提升,越来越多企业打出了成功文化的品牌,目前,仅在延平区就推出了“成功茶点”“成功馅饼”“成功砚台”“成功大米”等一批彰显成功文化、体现延平特色的文创产品;还有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增加“‘延平王’郑成功”IP的形象,用于开拓市场、提升知名度。我们在外参与或开展文化活动时,都会对这些“成功文化+”产品进行推广介绍。例如:由延平古八景之一的“黯淡洪涛”周边石材加工的砚台(曾在历史上被苏东坡称为凤咮砚)加入了郑成功“收台”“封王”等文化元素,获得了众多文人学者的青睐。

在餐饮领域,我会申报的省级非遗项目“成功文化宴”,通过将与郑成功有关的历史典故巧妙融入菜品、菜名设计,以美食为载体,创新成功文化的传播方式。目前,“成功宴”已成为延平餐饮业争相推广和延平百姓喜欢品赏的美食。下阶段,我们将积极配合延平区有关部门,有序推动“成功文化宴”上规模、上水平、上特色,形成“来到延平城,必吃成功宴”的文化记忆。

非遗项目“战胜鼓”(也称“战台鼓”),是我市成功文化中的特色文化。尤其值得点赞的是它的“年轻化”:2021年,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战胜鼓队成立,这是全国首支大学生战胜鼓队。这支队伍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活力、充满青春气息。每年都有新入学的大学生加入队伍,为战胜鼓技艺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去年8月,这支队伍的“00后”鼓手们组成的节目,成为了在北京举行的“向心成功 共创福祉”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收复台湾362周年活动的开场戏,广受好评。

记者:近年来,我市在公共场所新建了多个带有成功文化印记的文化场所,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们能给成功文化走向大众带来什么助益?

陈崇荣:过去几年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在社会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空间提升文化品位、营造文化氛围。尤其是在提升成功文化方面,我觉得延平区委区政府做得特别好。在区委主要领导的亲自统筹下,延平区为了打响成功文化品牌,营造浓厚的两岸融合发展环境和积极向上的“二次创业”氛围,仅从去年以来,延平区就在社区、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打造了“一街一廊一墙一园一室一馆”的成功文化载体,即在马坑社区打造了成功文化主题步行街,在滨江公园漫道打造了郑成功文化诗联长廊,在九峰山公园打造了郑成功文化彩绘墙,在高铁延平站站前广场建设了郑成功雕塑公园,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郑成功文化展室,在银台山公园完善了郑成功纪念馆等。仅一年时间,延平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新增了许多成功文化载体,不仅让成功文化在延平“可参观、可感受、可触摸”,成为了人们缅怀英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了青少年喜爱的新的打卡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景点将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浸润于普通大众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让‘成功’走向大众,让大众走向成功”!

记者:从国内其他地方推广成功文化的实践来看,您认为我市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进一步擦亮成功文化这张城市名片?

陈崇荣:泉州、厦门等地研究成功文化的时间长,人力物力投入也大,现在都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文化建筑群和一批文化景区。到这些地市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许多值得我们南平学习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如泉州市大坪山上的高大的郑成功骑马铜像,已成为泉州的标志性建筑。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是郑成功的祖籍地。在石井镇,建设有众多的以郑成功遗存和元素为载体的郑成功文化旅游区,包括郑成功雕像广场、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延平郡王祠、郑成功庙等著名旅游景点,为当地带来了规模可观的客流量。再如厦门市,高大的郑成功雕像威风凛凛地矗立在鼓浪屿东南角,给所有来往游客以深刻印象;坐落在厦鼓海峡另一侧的厦门延平郡王祠展示有郑成功家族谱系、郑成功传世墨迹等文物,每年定期举行各类民俗活动,吸引海峡两岸的众多信众前来瞻仰祭拜。

相较于其他城市,目前,南平尚缺少这类成规模的、有影响力的,能够长期活跃的建筑群和物化载体。从郑成功在延平的史迹遗存来看,我市成功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尚待开发的空间很大、优势明显。如:延平区的大洲岛、土目洲岛是郑成功组建第一支水师和开展练兵、演武的基地,至今都留有当年的痕迹和相关遗址,留有村民世代相传的郑成功征战故事,可以参照其他地区和我市朱子文化的经验做法,将历史与时代结合起来,在大洲岛、土目洲岛建设郑成功水师博物馆、郑成功水操台、郑成功雕像广场、延平王祠、郑成功纪念馆等大型建筑物,那么,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在延平区乃至全市形成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的成功文化高地,成为成功文化的“橘子洲头”。如果能将退役的海军“南平舰”引至大洲岛,将郑成功的水师文化与现代的海军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南平的“海军文化”,将可能成为南平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又如:光泽的杉关、武夷山的分水关、浦城的仙霞关等众多古关隘,都属于郑成功文化遗迹,有些至今还保存完好,开发利用好这些古关隘,也可为大武夷旅游增添特色。

南平有着深厚的成功文化底蕴和大美的山川河流,将成功文化资产与南平优质生态结合起来,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的文旅产业,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

记者:接下来,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计划开展哪些工作?

陈崇荣: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服务时代、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和服务融合的理念,与延平区等县(市、区)密切配合,进一步推动成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积极推动各项成功文化项目建设;同时,我们将继续推进成功文化研究,既要不断推出新的学术性、史料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又要重视推出能让青少年喜闻乐见和普通群众看得懂、学得进、记得住的读本、作品,比如乡土教材、漫画图册等,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成功文化,让文化研究工作由学者文化、精英文化、平面文化向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立体文化延伸。

今年2月,闽台研究成功文化的专家学者集中在三明永安,就“郑成功精神”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座谈,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反复研讨,最后确定将郑成功精神梳理归纳为“爱国、忠诚、守义、开放”。我们将根据这一最新学术成果,进一步加以宣传和弘扬。

同时,今年是郑成功入延380周年,我们将全力配合、协助延平区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让成功文化品牌,在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产业合作、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①郑成功雕塑公园成为高铁延平站站前广场的新兴“打卡点”。

②延平区延寿楼前矗立的“延平王军政生涯起点”勒石。

③2025年3月,延平区小水门公园新设郑成功文化长廊,将史实、诗联等融入市民休闲娱乐环境。

④2024年8月,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郑成功晋封“延平王”366周年文艺晚会在延举行。晚会利用数字技术生成“数字郑成功”,以AI、人机交互等创新手段再现郑成功辉煌的军政生涯。(缪韵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程若兰拍摄。)

作者:□本报记者 程若兰
2025-04-14 □本报记者 程若兰 ——访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会长陈崇荣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1600.html 1 让“成功文化”步步走向大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