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详细了解了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看到墙上印有朱熹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凝视良久。2018年6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借用朱熹的这句话,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他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
朱熹是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者。朱熹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朱熹民本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民本”这一观念由来已久,其最早的出处是《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作为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其起源和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早在古代,民本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表现。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儒家主张“民为邦本”,强调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注重民生,提倡仁政。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民众的需求为导向,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墨家则强调“兼爱”,主张君主应当关心民众的疾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本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朱熹民本思想在继承先贤思想的基础上,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朱熹认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为政者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根本,为民谋福祉。“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就是朱熹针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主张作出的阐释。二是提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朱熹认为,天地万物皆为民而生,民为天地之根本,天地万物与民众息息相关。三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朱熹认为,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天下太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从个人做起,才能达到国家、社会、家庭的和谐统一。
朱熹民本思想的理论特质
朱熹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性的完善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等途径来实现。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提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意指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的,朝廷是为百姓而建立的,这是朱熹对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性,因外在环境的影响,导致人性被蒙蔽。只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等途径,就可以将尘埃清除,使人性重新焕发光彩。
朱熹强调以民众为本,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以民众的福祉为归宿。仁政爱民是朱熹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朱子对《诗经》有关“民之父母”一句的解释为:“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乾道四年(1168),崇安闹饥荒,又遇水灾,朱熹被官府请来参与救灾,通过创建“社仓”,探求一种能以丰补歉、乡民自救的办法,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朱熹认为,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以民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民众的幸福为目标。
朱熹强调道德教化与法治相结合,认为道德教化是治国的根本,法治是治国的保障,二者应相互结合。朱熹指出:“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若是个人,则法虽不善,亦占分数多了。若非其人,则有善法,亦何益于事。”他认为,道德教化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观念,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朱熹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朱熹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在朱熹看来,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在于人民。因此,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各项改革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生活保障等问题。如完善教育资源,确保人民群众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条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
朱熹民本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弘扬正气。朱熹认为,道德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人民行为的规范,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化,促进各界人士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要注重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弘扬正能量,调动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致力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本思想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借鉴朱熹民本思想的精髓,坚持以民为本,做到为民服务、团结协作和道德教化,广泛凝聚共识,全面汇聚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