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县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至今已有1828年。享有“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八闽文化发源地之一”“理学名邦”等美誉,自古文人墨客、名将贤臣辈出。“四贤街”便是纪念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延平区一带)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因为南剑州自元代改称延平路,明初又改为延平府,故后人将上述四人称为“延平四贤”。
“闽学鼻祖”杨时(1053-1135),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宋南剑州将乐县(今福建将乐县)人,曾与游酢到洛阳拜师,将二程的洛学南传入闽,为理学承前启后作出贡献,世称道南第一人。著有《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龟山集》《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等传于世。
“道南传人”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宋南剑州剑浦县(今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人。他师承杨时,传学李侗,被视为道南第二人,著有《遵尧录》《中庸说》《春秋解》《二程龟山语录》等,主张穷理、无欲。朱松(朱熹之父)、李侗、邓迪等都是他的高徒。
“延平先生”李侗(1093-1163),字愿中,宋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今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他从学于罗从彦,上承洛学,传授给朱熹,下启闽学。康熙御书“静中气象”赠李侗祠。李侗著述多种,其语录由朱熹辑为《延平答问》行世。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县(今三明市尤溪县)。在闽北生活、讲学和著述近六十年。著述宏富,《四书章句集注》是其代表作。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孔子之后又一座文化高峰,影响中国和东亚各国数百年。
“四贤街”作为“延平四贤”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弘扬理学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核心空间之一。自2021年以来,为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平区把文化传承与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在街区原有基础上,突出“延平四贤-宋式商街”主题,绘制了有“延平四贤”浮雕、生平事迹及朱子家训等丰富内容的文化墙,供市民群众景仰“延平四贤”、了解四贤文化;同时增设具有理学文化底蕴浓厚的仁、义、礼、智、信等七座门楼,以及一处廊桥——泗水桥,加上古色古香的门楣、楹联等装饰,打造了一条充满厚重而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的新宋风街区。街区在整体风貌和文化内涵上得到双重提升,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