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东面主溪流——梅溪,一条古老而充满诗意的流域,两宋时期人文荟萃,名扬天下。
梅溪发源于武夷山梅岭,梅溪的上游为上梅(古名白水),梅溪的下游为下梅。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到过梅岭,文豪朱熹则是经常出入于此,两人的诗歌展现了梅岭风情。且看杨万里《过下梅》:
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美暇徘徊。
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
杨万里是从白水出来过下梅,还是过下梅再进白水?诗中没有点明,首句描述山重水复的情境,正是梅岭景象。可惜诗人无心欣赏山青水绿的美景,他急匆匆赶路,太阳下山之前要抵达目的地,眼看天就要黑下来了,乌鸦呀呀不停叫唤,仿佛在苦苦催逼着什么,扰得诗人心烦意乱,本来不安的心情愈发地急躁。
与杨万里相反,朱熹的《过梅岭》,表现出一种慢慢悠悠的心境:
去路霖威劲,归程雪意深。
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
晓磴初移屐,寒云欲满襟。
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
诗中描绘了秋冬季节变换之际梅岭的景色,来时一路铺满寒霖,返回又见满山凛冽的飘雪。短短几天时间,秋天的山林被冬日银装素裹包围,脚踏清晨山间石路,小心翼翼移动缓慢步履,即使这样浑身上下还是被寒云浸染,忽然抬头,只见美丽如玉的梅花稀稀疏疏飘落而下,给艰难行进摸索探幽的旅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如今驱车这里,一条山路翻越梅岭抵达白水。你的心情,和两位诗人哪一位相似呢?
白水著名的鹅子峰,又名“金鹅峰”,可见人们对它厚爱一层,清代文人彭好古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金鹅峰记》。朱熹有一首诗《咏鹅子峰》,突发奇想,要让道士将这只“鹅子”装进笼子,拿去换回几卷黄庭经。岂不让惦记“金鹅”的人心疼不已!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来看看朱熹这首诗:
鹅子危峰立水滨,不同鸥鸟共浮沉。
何当道士笼将去,换写黄庭几卷经。
诗的前两句写硕大的山峰像一只白鹅,伫立在滨水之中,看上去摇摇晃晃,似乎十分危险,和一群上下翻飞的鸥鸟共同起伏沉浮。诗的比兴手法用得十分巧妙,鹅憨态可掬,走起路来体重脚轻、站立不稳,朱熹的诗歌活化了鹅子峰。诗的后两句引用一个典故,“道士以鹅换经”,是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酷爱白鹅,山阴地方的道士知道后,以一群鹅换王羲之书写“黄庭经”。这则典故为历代诗人喜爱,大诗人李白就多次引用,和贺知章在一起时,“狂客逸兴多”,于是“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送贺宾客归越》),仰慕王羲之时,于是“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李白《王右军》)。朱熹《咏鹅子峰》也是一首杰作,状写鹅子峰活灵活现,引用典故堪称大手笔,原来送鹅子峰为换王羲之真经,朱熹大大玩了一把幽默,他视王羲之、李白等浪漫主义大艺术家为同类,可见他并非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理学夫子,而是一个天性幽默、富有情趣之人。此外,朱熹毕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诗也是哲理诗,写景状物后面蕴藏着深刻哲理,这首诗讽喻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对那些坐拥“白鹅”、逐利“金鹅”、身为道人却手里无经的“道士”持警醒态度。
诗中描绘山中滨水、鸥鸟翱翔的精彩景象,才是白水“真经”!与王羲之书法一样值得永远珍存!诗歌启示或许正在这里。读懂又有几人?
一代词宗柳永是白水人。柳永和苏轼并称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风格派别的代表人物,北宋黄裳说:“读柳永的词,如同读杜甫的诗。”学界把杜甫、苏轼和柳永相提并论,因为他们代表着唐诗宋词的艺术高峰。柳永有“鹅子峰下一枝笔”美誉,少年时在故乡作了一首诗《题中峰寺》:
攀梦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这是柳永最早流传的诗歌,一出手就大气不凡,浑然天成,可见他也是天生的大诗人。诗中逼真描绘的登山感受,只有亲临攀爬鹅子峰的人方能体会。
柳永与故乡关联的景观,还有杨柳岸长廊,来看看柳永名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念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沿着白水溪水岸,借《雨霖铃》构筑了杨柳岸漫道。《雨霖铃》唯美意境,关键有一个人,一个对柳永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人。“玉楼深处,有人相思”。因为这个人,柳永涌发无尽的思念和永远的乡愁。
这个人是他留在家乡的美丽妻子。
世人皆知柳永多情,殊不知柳永更深情,尤其他对妻子用情极深!柳永17岁成婚,婚后第三年离家远游。由于柳永的生平和情感,正史几无记载,野史又不足为据,只能看他本人留下的词作,其中涉发妻的篇章,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玉女摇仙偑》写妻子柔情万种:“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写夫妻相濡以沫:“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徛。”写出人间的真爱至情!并在他笔下反复吟咏,有新婚之夜缱绻情(《斗百花》)、长相厮守尽欢情(《昼夜乐》)、离别之际不舍情(《鹊桥仙》)、饱受煎熬相思情(《归朝欢》),等等。
柳永如此深爱妻子,为何离家后竟一去不返?今天看似乎不可思议,在古时候却不难理解:一则古代交通不便,“杳杳神京路”,千山万水,回乡路途遥远;二则为了科举功名,多年奔波赶考应试,还要四处拜识权贵寻求延誉,太多身不由己;三则古代文人崇尚远游,大诗人李白就流连于名山大川之间常年忘返。还有重要一点,柳永离家不久后,其妻就一病不起。“闭香闺,永弃鸳衾”(《离别难》),“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秋蕊香引》),这些词句透露出妻子去世的讯息,柳永痛彻心扉、悲情难抑。“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名篇《忆帝京》表达了失去妻子的无限哀伤、痛惜和悔恨。
2015年10月,武夷学院与南平市诗词楹联学会共同举办柳永词研讨会,多位研究学者撰文分析《雨霖铃》,指认长亭夜告别的佳人,正是柳永白水的妻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中表达与妻子的依依不舍,传递着终难释怀的不尽情思。柳永虽然早年就离开了家乡,但家乡的一个人、一段情、一种深深乡愁,伴随他的一生。
事实上,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无法分辨《雨霖铃》确切创作年份。更多研究学者认为,《雨霖铃》写于柳永离开汴京南下之际,当时他年已40岁,正与一位情人告别。即便如此,词中发自肺腑的真情,应为情感积累的迸发,不仅为眼前萍水相逢之人,也为曾经缠绵悱恻的多个人,更为二十年前香消玉殒的妻子。
梅溪源头梅岭周边江村、岭山村、茶景村流下三条小溪流,在一风景秀丽处交汇,这里即三溪口。朱熹诗歌《偶题三首》其三曰: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诗中所写地点与三溪口相符。梅溪位于上梅部分,溪流又分成两段,三溪口之下形成一条宽阔些的溪流,三溪口之上却由三条溪组成,再往上又有多条小溪流汇入。朱熹诗歌是一首哲理诗,显然为观察山川形胜后有感而发,他常年行走于白水溪山之间,或许正是三溪口触发他的灵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逆流而上寻找源头,到了顶端却十分惘然,发现有多个源流在此交集,再往上溯,还有更多源流。诗的后两句,诗人表示不再寻找,倚仗着筇竹沉思,开始相信溪水真正源头都是融合交汇形成的。
白水周边村落遍植梅树,几十里长的山岭上随处可见梅花坞,满山遍野盛开梅花。梅岭、梅溪,还有上梅、下梅,这些富有诗意的名字,全因梅花得名!
朱熹多年往返于梅岭之间,他特别喜欢梅花,笔下咏梅的诗词多达30多首,名篇《梅》《梅花两绝句》《墨梅》脍炙人口。朱熹曾与弟子谈及梅溪和梅茶,《朱子语类》说:
“吾尝下二梅……五兴道长, 町陌交通,遥遥梅溪,一屏如聚。观今之武夷者,梅茶尚香,山水勃发,独商道不复矣。人之心如是乎?不可得见,亦不愿见也。”
“尝下二梅”,意思是经常到上梅和下梅两个地方,朱熹感叹梅岭风景如旧,一路梅花盛开,茶香依然浓厚,但梅溪上的五兴亭渡口商道中断,昔日繁华的商贸景象风光不再。朱熹这里说的“梅茶尚香,山水勃发”十分重要,见证了武夷山水上茶叶运输,早在两宋时期就已大行其道。梅溪日后成为万里茶道的起点,其实水上商贸的历史早已开始。
梅溪之所以名声大噪,不仅因为地处建溪、闽江源头,也因为它和武夷山九曲溪一样,是一条富有诗意的溪流,朱熹、柳永、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人的名字闪耀于此。梅溪还是一条水上茶叶之路,商品流通盛行于此,繁华一时。
北宋年间武夷茶崛起,备受尊崇,是建茶最大的来源,与北苑茶齐名。大诗人苏轼《荔枝叹》对武夷茶作过生动描绘:“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茶充官家。”诗中指及丁谓和蔡襄,苏轼讽刺这两位朝廷大员进贡武夷茶争宠皇帝。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有“溪边奇茗寇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之句,可见当时从朝野上下,到市场商家追捧武夷茶的热闹程度。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范仲淹两位大诗人并未到访过武夷山,却赋诗武夷茶说事,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武夷茶盛名之下、人人争说的局面。
武夷茶在北宋时期有着辉煌历史,梅溪故事是其中精彩篇章。《朱子语类》一段话恰似草蛇灰线,透露着梅溪水运繁忙、商铺兴起的往事。这些被人忽略的情节,传递出重要的茶叶史实,揭开梅溪故事的高潮,只是到了南宋时期,“梅茶尚香”,但梅溪的茶叶商贸流通中断了。朱熹与弟子谈起所谓人心的不得见、不愿见。商道中止的原因朱熹没有说。
时间跨越到清代的雍正六年(1728),清朝廷和沙俄签订《恰克图界约》,晋商敏锐地把握住先机,来到了下梅,梅溪水运再度繁忙。这一次梅溪的故事是一个国际故事。武夷茶纵向挺进世界,经蒙古,进入俄罗斯恰克图中转,延伸莫斯科、圣彼得堡,直至欧洲英国、法国等地。横向联动福建、江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七个省份,拉动这些地方的茶叶、商贸、运输、金融等行业经济。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和中蒙俄“万里茶道”话题的热门,使梅溪故事再掀高潮,引发持续关注。
据《崇安县志》记载:“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熟悉武夷山地形和茶叶史的人都知道,武夷产茶区贩运茶叶,水运有南门街、赤石、星村等码头,陆地运输更不必舍近求远绕道走,即使出现战乱等因素影响,必定是影响全局的,不会只影响一条街区、一个茶市。武夷茶格局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下梅茶市的形成,每日“行筏三百艘”,茶叶需求量大,承接的多为上梅、下梅、五夫等产区的茶叶,还有从浦城石陂进入的建阳、政和、松溪等地茶叶,甚至有来自闽东的茶叶。
万里茶道起点梅溪流淌多少曲折生动的故事!武夷山地区的茶事茶人都是故事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