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浮沉窥天地,半盏清茗见乾坤。”
5月21日至25日,一场让千年茶韵与首都文脉相遇的“武夷茶·华夏行”武夷山水非遗茶文化主题活动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
武夷茶深深植根于武夷山的文化之中,体现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的融合。从悠久的历史沿革,到丰富多样的茶叶品种,再到精湛的制作技艺,武夷岩茶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远影响。
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众多领导嘉宾、企业代表、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与来往游人品香茗、谈古今、赏非遗,共赴这场关于武夷茶与非遗文化的美妙之约。
袅袅茶香迎客来
活动现场,琴声悠扬,点茶师王娟娟用茶筅击拂茶汤,茶汤表面浮起雪白的茶沫,众人一边欣赏一边询问宋式点茶的故事与技巧。
“没想到点茶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喜爱。”点茶师王娟娟说,“宋代人对于点茶技艺的追求,是我们对雅生活的记忆基因。越来越多人愿意沉下心来了解非遗,学习非遗,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要更加精进点茶技术,做好宋式点茶非遗技艺的传播者。”
金骏眉、正山小种、政和白茶、松溪九龙大白茶……活动现场,多家茶企都拿出新品好茶,各个展位前人潮涌动,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在正山堂的展位前,金骏眉颇受好评。正山堂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李昆一边为客人们倒茶,一边介绍制作工艺:“金骏眉的发酵程度比传统红茶更轻一些,所以您喝起来和红茶还是有些不同的,今年是金骏眉创始20周年,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对金骏眉最好的认可!”
“这茶喝下去很顺滑,还有回甘!”北京市民卢绪英一走进活动现场,就被松溪九龙大白茶的香气吸引,品尝过后,当即决定买下一罐九龙大白茶。
松溪九龙大白茶北京推广中心负责人吴邦巧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次我们不仅带来了传统包装的九龙大白茶,还带来了冷泡茶,天气渐热,冷茶饮也颇受消费者的追捧。”
同样带来新创意的还有岩上茶业,岩上北京旗舰店茶艺师刘莲萍正向大家介绍新的茶饮方式:“这款是将茶叶与挂耳泡法相结合的创新产品,不少朋友都追求快速便捷,它就像挂耳咖啡一样,即冲即享,十分适合居家、办公和旅行使用。”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了岩上茶业另一款茶的包装,上面绘制有精美的野生兰花、白鹇鸟、华南虎等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珍鸟奇兽。刘莲萍说:“这款茶包装是通过AI设计,将武夷山生态美与茶之韵相结合,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武夷山水之美、人文之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表示,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山的种茶人、制茶人、爱茶人在茶文化传播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让小叶子成致富‘金叶子’。”王晨阳说。
“茶生活”中见非遗
“从这本书里不仅可以了解武夷茶的历史,还可以学习如何泡茶。”
“武夷山值得一去的景点都在书上,去玩都不用做攻略了。”
“没想到南平有这么多的非遗项目!”
……
在活动现场,《趣游武夷 乐享非遗图鉴》《武夷山水一壶茶——武夷茶文化知识通览》新书推介后,获得一众好评。
《趣游武夷 乐享非遗图鉴》一书首次对南平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乐享非遗”为主题,用300多幅高清图片、200多项翔实记录,让深藏乡野的文化瑰宝“走出深闺”,跃然纸上。
《武夷山水一壶茶——武夷茶文化知识通览》从茶史脉络、非遗制茶工艺到茶俗茶事,深度解析武夷岩茶、红茶起源,揭秘“大红袍”传奇典故,串联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密码,同时书中还附茶品品鉴、泡茶技法、茶旅路线等干货,帮助读者从“识茶”到“懂茶”,让千年茶香浸润生活。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承载着千年制茶智慧与匠心的武夷茶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茶文化,闽北更是孕育出了建盏、剪纸、竹画、青白瓷、建本、宋式点茶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茶与非遗共生共荣”的独特文化生态。两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武夷茶文化的窗口,将非遗之美系统展示,武夷茶香正飘香四海。
“今年5月21日是第六个‘国际爱茶日’,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武夷茶·华夏行’系列活动让南平的茶和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正辉说,“同时,我们也将武夷山水·茶空间‘搬’进了现场,展区内的竹制桌椅以及特色茶点,其实就是茶空间的‘标配’,希望通过茶空间这一载体,让南平茶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表达。”
非遗展示广“圈粉”
一张纸,可以是建阳建本里的厚重历史,也可以是浦城剪纸中的精巧图案;一套茶器皿,可以是承载千年古韵的建阳建盏,也可以是淡雅清新的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一根竹,既有作为桌椅的功能性,也有武夷山竹编作品的艺术性……匠人手下的一刀一刻,一抬一放,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
“孙老师,我可以和您合影吗?”北京市民王戴青走进展馆内,直奔建盏展位,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建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十分开心。他手上拿着一本与南平文化相关的书籍,一页页翻开,指着书上的图片向孙建兴请教着建盏的相关问题。
“这次带来的展品是我们花了50年时间恢复起来的建窑系列釉色,包括兔毫、银毫,也带来了许多实用的茶杯、茶器。”孙建兴看到不少慕名而来向他讨教的建盏爱好者,满是欣慰,“我十分高兴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建盏、喜爱建盏,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我们正通过宣传,将建盏文化传播出去,让大家慢慢地认识它,关注它,接受它。”
“这么薄的杯子还能印上山水。”在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的展位前,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市级非遗传承人陈雪芳拿着手电筒贴在茶杯的杯壁上,为大家展示青白瓷的奥妙之处,大王峰玉女峰在光影下映入眼前,山中有茶,茶在山中。不少看展人拿着手机录着视频,“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大口窑青白瓷不时让人发出惊叹。
浦城剪纸展位前,一片欢声笑语,不少游客拿着剪刀体验剪纸技艺;武夷山竹编展位上,薄如蝉翼的竹编像也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纷纷询问制作工艺;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刚现场雕刻出一枚印章,引起一场“集章”风暴……
“我们相信,本次展会不仅是南平非遗项目的一次精彩亮相,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它将进一步提升南平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南平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期待各界朋友携手合作,共同挖掘南平非遗的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模式,让南平非遗这张闪亮的‘名片’更加光彩夺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