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第7版:

创新实践念好“新茶经”

2024年,建州宋式点茶项目亮相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非遗主题展示活动 (资料图片)

外国友人咨询茶盏(资料图片)

南平,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坐拥武夷山脉的苍翠与闽江源头的灵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与北纬27°纬度带的世界产茶黄金纬度带,造就了南平蜚声中外的茶文化。

“三茶”理念照新程

早在汉代,这里的“建溪芽”已见记载;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提到建州茶“其味极佳”;后唐时期,建溪流域已成为著名茶区;宋代,建茶被列为皇室专贡,制作的“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元大德六年(1302),在武夷山设置“御茶园”;明清时期,闽北茶人开创乌龙茶制作技艺,以独特的“岩韵”誉满天下,因此南平被业界誉为乌龙茶的故乡。同时,这里也是白茶的发源地,世界红茶的鼻祖,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与茶同频共振的还有因茶而兴的茶器,宋代斗茶之风席卷全国,胎体厚釉面黑的建盏因适合斗茶而达到鼎盛,并传至日本;明朱元璋罢龙团改散茶,人们不再崇尚黑釉茶器,青白瓷取而代之直至今日。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不论是茶技、茶器,亦或茶俗、茶艺、茶戏……茶文化已然成为南平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燕子窠生态茶园视察时首次创造性提出“三茶统筹”理念,更是指引南平乃至全国茶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如何做好“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中茶文化的践行者、宣传者、推动者,南平文化馆系统以“人”为核心,创新性开展茶文化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引导非遗传承人成为“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研究者、引领者和传播者。

“联网”搭台 传习育才

顶层设计织密“保障网”。南平市委市政府成立“三茶”统筹专班,将茶文化传承纳入绿色发展考核,从制度层面按下“快进键”。《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出台,让传承有规可循;以南平市级馆为核心、10县(市、区)联动的“1+10”体系,则像一张智慧网络,既能统一调配专家资源,又能因地制宜激活县域特色。

将“技艺比拼”与“理论考核”融合。在“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等茶文化非遗项目的县级传承人评选中,笔试测功底、实操见真章、专家严把关,甚至引入公证监督,让选拔全程“透明化”。而“传承者传统制茶大会”亦是培养新人的摇篮,报名、入围、传授、比赛等8个环节,已培养出166名“传承者”,为非遗注入更青春的力量。

搭建推广平台,扩大影响力。33个市级非遗传习所里,有18个茶文化传习所成为活态传承的“能量站”。从茶香袅袅的制茶工坊,到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的体验课堂,1146场活动让22万余人沉浸式感受茶文化。普查建立的人才库,则成为走向世界的“人才地图”,近十位传承人带着茶香亮相国际舞台,让“中国茶”成为世界语言。

非遗“活”了 腰包“鼓”了

人才梯队建设“青蓝相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以及“传承者”的五级传承梯队让人才培养有了“进阶之路”,青年与女性传承人的占比逐年攀升,打破传统传承格局。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茶香中找到文化自信,非遗传承真正实现了“后继有人”。

品牌价值让“茶香”“四溢”。220名新增传承人、4.9万个茶叶商标、超740亿元的武夷岩茶品牌价值……数据背后,是南平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生动实践。传承人成立的245家公司和合作社,让传统手艺变成掌握在手里的“饭碗”。

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南平茶文化完成了从地域瑰宝到世界遗产的华丽转身。“大师带徒、行业共育、社会参与”的传承生态,让千年茶香飘得更远、更久。

南平的实践证明,非遗传承需要系统性思维、创新性模式和多元化平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技艺传承到市场转化,茶文化非遗传承体系不仅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实现了经济价值跃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片茶香萦绕的土地上,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仍在续写,而南平的经验,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了路径参考。

作者:□张慧 官艺楠
2025-06-30 □张慧 官艺楠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5004.html 1 创新实践念好“新茶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