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夯实地方优势产业基础,到推动两岸标准共通;从守护千年非遗技艺,到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南平正以标准化为笔,饱蘸创新与务实浓墨,奋力书写质量强市、产业兴市的高分答卷。
记者昨日获悉,过去一年,南平市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15项,立项标准9项,承担国家级、省级试点项目2项,深度融入地方经济血脉,为茶、竹、瓷盏等特色产业注入全新动能。
由武夷山市、政和县分别主导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武夷岩茶》与《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政和白茶》两项国家标准修订成功立项,筑牢两大核心茶产品品质根基。同时,我市创新完成武夷红茶、光泽功夫红茶实物标准样研制,将抽象文字标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实物参照,极大提升了标准的可操作性与应用效能,让好茶“有样可循”。
武夷山市政府作为链长单位,携手链主企业武夷星茶业实施茶产业标准稳链工程。通过链主与链员企业标准有效对接与协同提升,成功带动6家链员企业质量跃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显著增强。全省标准稳链工作现场会在政和召开,为这一创新模式提供有力背书。
省级“两岸竹产业技术标准共通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凝聚两岸智慧的《海峡两岸共通 台湾桂竹笋材两用林栽培技术规程》成功立项,为深化两岸产业融合开辟标准化新通道。
在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竹标委)推动下,竹产业标准研制大步迈进。政和县主导的行业标准《竹签》、地方标准《毛竹专业化采伐服务规范》,龙竹科技牵头的团体标准《竹杯》《竹展平胶合板》,以及双羿竹木的《竹收纳盒》、邵武福临的《竹碗》等相继立项,覆盖从采伐到精深加工全链条,为产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铺设坚实轨道。
《“武夷山水茶空间”品牌管理要求》省级地方标准已通过技术审查,将为已推广建设355家、覆盖31个城市的“武夷山水·茶空间”提供规范化管理指南和品牌价值保障。
新成立的福建省黑瓷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效推动《建阳建盏 分类品鉴通则》《黑瓷日用瓷器》《建盏(黑瓷)品牌展览陈列管理规范》3项团体标准立项,填补黑瓷(建盏)领域系统性标准空白,为产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
非遗传承,标定古法焕新生。《非物质文化遗产 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生产规程》省级地方标准研制完成,固化传承古老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省级地方标准成功发布,开创全国茶叶类非遗标准化保护先河,守护千年茶艺。
南平标准化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其与质量、品牌、知识产权的深度融合。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举办研讨会、入企“问诊”,推动标准要求转化为质量改进与品牌溢价。团体标准T/FJBRAND 3.1—2023《武夷山水·茶空间第1部分:建设通则》的推广实施,成为“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关键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