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进5个乡镇12个村优化整合——
日前,在邵武张厝乡瑞丰村,88岁的老党员李大娘笑着说:“各村的优惠政策,大家都能享受了,真好!”李大娘话语背后,是邵武市探索“并村五问”工作方法,破题村庄空心化,推进5个乡镇12个村优化整合的生动实践。
村要怎么选?群众工作怎么做?机构怎么设?新村怎么管?政策怎么给?邵武在村庄优化整合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产业、资源、人才等各方面的重新整合,延续优化原有惠民政策并实现共享升级,有效化解了村庄合并的阻力,将分散的村落情感与利益诉求凝聚成对新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各项整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整合 激活发展新引擎
村庄“合体”,产业“连珠”。在肖家坊镇新将上村,整合释放的土地与生态资源引来“金凤凰”——武夷药博园与南麓武夷茶企相继落地。一座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学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园拔地而起,将带动3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有望突破3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幅预计超38%。
下沙镇分站村的蜕变同样令人瞩目。村支书带头创办合作社,盘活养路站等闲置资产,整合2100亩撂荒地打造“富安水稻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坐享“租金+薪金”双收益。5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年均增收超3万元。“荒田变股权,农民成股东,这条路走对了!”一名合作社成员擦拭着农机具笑道。
邵武在打通产业整合路径中,通过打破村域界限,实现土地、生态、资产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和规模释放,成功吸引了项目落地,催生了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同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在家门口共享产业增值收益,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资源整合 绘就美丽新画卷
生态是邵武的底色,整合为其添彩。走进大埠岗镇溪坪村,新硬化的水泥路蜿蜒入林,300万元国债资金修复的5公里水毁道路让村民告别“雨天一身泥”。村口“客货邮”服务站前,村民张美华边取快递边说:“以前收寄件要跑镇上,现在一站搞定!”整合后的溪坪村还铺设8公里供水管网,2座蓄水池清泉汩汩,村民丁传文拧开水龙头:“再不用挑水喝了!”
在下沙镇洛田小院,废弃角落焕发新生。60余处“蔬果成畦、花草飘香”的微景观沿2700米环形步道延展,主街完成“白改黑”。“以前杂物乱堆,现在推窗见绿!”村民老李在自家庭院打理新栽的月季。小院创新“代耕代管”模式盘活闲置农院,打造出“向阳小筑”民宿和“三静书屋”,村庄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邵武资源整合聚焦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盘活沉睡生态资源三大维度。整合后的村庄,不仅实现了“面子”的焕然一新——告别泥泞、享受便利、推窗见绿,更探索了“里子”的转化路径。
人才整合 注入发展新活力
村庄新生,关键在人。
大埠岗镇溪坪村支书何仕伟的笔记本写满民意:“方案改了十几稿,就为让乡亲们安心。”30多个日夜攻坚,两村297户以85.9%高票通过整合方案。这位村支书带领班子修复道路、引进鲈鱼养殖,年产值冲上130万元。
下沙镇分站村党支部书记则化身“致富头雁”,领办合作社发展“三茶融合”,126亩生态茶园年增村集体收入15万元,2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6000元。而在肖家坊镇,新村党总支实施“乡雁归巢”计划,7名后备干部已在项目一线跟岗锻炼。“年轻人回流,乡村才有未来!”肖家坊镇干部何芬语气坚定。
邵武一方面充分激发和依靠现有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政策落实、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吸引、培育、用好本土及返乡人才的长效机制,为优化整合后的新村储备发展动能、注入源头活水。
从张厝乡瑞丰村的“政策融合”到大埠岗镇溪坪村的“绿富双赢”,完成5个乡镇12个村的优化整合,分别为肖家坊镇将上村与中际村合并为将上村,大埠岗镇溪上村与松树坪村合并为溪坪村,张厝乡九峰村、俞厝墩村与黎村村3个村合并为瑞丰村,桂林乡桂林村、大岭村与惠林村合并为桂林新村,下沙镇分站村与杨源村合并为分站村。
行走在今日邵武,新村新景新业如画卷舒展——产业连片崛起,资源点绿成金,人才返乡筑梦,一首“物理整合”催生“化学反应”的共富交响曲,正在闽北青山绿水间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