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雪的茶武夷山首店开业即爆满”“某某不泡茶建阳首店开业”等话题、现象曾在网络上引发市民关注。回想近几年南平市多个县(市区)当地的首店某茶开业、首店某王茶姬入驻……也曾引起市民排队抢购热潮。
当开业礼花散去、探店人流减退,有的首店从开业之初门庭若市到中后期门可罗雀,这些承载着商家期望与当地消费者新鲜感的首店,为何昙花一现?产品迭代乏力、服务后劲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这些挑战下,“首店经济”光环淡化后,比拼的到底是什么?
1.首店撬动消费热度
日前已晚上十点,建阳区万达广场一楼,仍有外卖员陆续赶往某某不泡茶门店取餐。明亮的灯箱招牌下,门店的冷萃机还在发出工作的白噪音,逛商场的顾客不时驻足点单。前来取餐的外卖小哥介绍,他一天大约40份外卖订单,大概隔天就会接到该店的外卖。店铺位于一楼又靠近入口,傍晚客流高峰时,要拨开人群才能领到餐食。这家茶饮店是2024年9月开设的,也是该品牌首次进驻南平市场。开业以来,这家某某不泡茶南平首店,形成了可观的客流量。
为什么首店的标签这么有吸引力?从社交平台来看,这背后有网络流量的助力。新店开业,往往会邀请本地短视频博主、探店博主“打卡”“安利”首店,形成一种“谁还没吃过”的急迫感。同时,还会有不少真实体验过的市民发表感受,一起放大了首店开业的宣传阵势。“区域首店”的出现,还使得少有外出旅游机会的人群有机会接触到活跃于大城市的时尚品牌。“那些从前只存在于大城市的店铺,在自家小县城开业了。”在延平某王茶姬店铺排队取餐的消费者黄女士表示,新鲜感也会激发消费热情。
而品牌也看到了这一点。在采访中,不同的连锁品牌店长或负责人都提到,作为首店在开业初期,吸引到的关注度与客流都超过预期。
首店这个商业标签对于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促进作用已经不算是商业机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实施措施里也可以看到,政府希望借助“首店经济”提振消费的想法。2025年1月10日,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实现2025年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的若干措施》中提及:“持续提振消费市场……落实促进首发经济发展措施,鼓励支持全市重点商圈持续引进知名品牌南平首店、县域首店,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此外,“引进星巴克、霸王茶姬等首店40家,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也被写进《邵武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2.“流量”如何化作“留量”?
夏日周一晚上,正值晚餐时段,延平区爱尚生活城的某小渔火锅店内只有六七桌客人。店长陈成铛在店内巡视,时而查看后厨,时而走到前厅与顾客沟通。虽然7点半一度出现小高峰,但整体用餐热度已难与开业时期相比。
这家门店是延平区某小渔品牌火锅店的首店,开业于2021年。店长陈成铛回忆:“我们那时候的客流相当大,客人最多的时候,店内30桌全部坐满,店外等位的客人还有十几桌。”彼时门店借力商场与超市的自然客流,翻台率可观。然而时过三年,餐饮周期波动、品类集中度提高,来客数逐步下滑。店外那张曾经挤满等位顾客的长椅,近期多数时候空无一人,店内空桌也随处可见。顾客停留时间变短、回头率下降的问题愈加突出。
“火锅本来就不是夏天的主选,淡季到了,我们得自己想办法。”陈成铛说。店铺团队尝试推出优惠的方式维持客流:除了正常的优惠活动,还上线“一元火锅”特价套餐。
某小渔不是个例,同样开设在爱尚生活城的某汕牛肉火锅,也遭遇类似难题。晚上九点一过,店内客人寥寥无几,仅剩几桌散客用餐。店长“坐镇”前台,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联系生意伙伴方面。
事实上,产品单一、创新不足是当前连锁首店普遍面临的问题。某小渔主打的鱼锅、蛙锅产品,自开业以来未做明显调整。尽管麻辣酸菜鸳鸯锅仍是门店点单率最高的锅底,但在反复品味中,新鲜感早已淡去。
首店开业的热度与新鲜感过后,“留量”的问题,对不少首店来说都是现实难题。
3.消费者在乎什么?
社交平台上,“打卡新店”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聚会拍照、更新动态的优选内容。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南平首店”,相关笔记、话题近百条,从茶饮、烘焙到轻食餐厅,精致摆盘和装修风格成为重点展示对象。“我馋了,想吃”“留下地址,必去”成为一些笔记的评论区下固定会出现的回复。
线上热度之外,线下的真实反馈却显得更加理性。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顾客在“尝鲜”之后并未形成稳定的回头消费。
在某小渔店内采访后,市民王先生与妻儿购物完毕,路过某小渔店门。王先生曾在某小渔店内用餐过,他说:“只要这店还开,保持质量,我就愿意来。”对于是否了解该店为延平首店,王先生则直截了当地表示:“我消费比较理智,不追求时尚、不关心它是不是首店。”王先生更看重日常生活中的便利与产品的实用价值,他认为网红首店若坚持营业,终将会成为老店;如果服务不好、卖的东西不好,即使广告铺天盖地,他也不会去。
而对于年轻群体,会主动尝试首店的产品,但也并非趋之若鹜。准大学生张恬告诉记者,她和朋友们对首店有好奇心与消费欲。高考后,她特地去厦门市万象城一家今年刚开始营业的泰国料理店“打卡”,但仅此一次。“吃过了感觉菜品一般,不会再去。”她坦言,身边不少同龄人对首店热情有限。
张恬还吐槽了一个更普遍的现象:延平的首店大多“扎堆”在餐饮领域,缺乏多样性。“我想去逛衣服店某衣库、会员制商超某姆,可南平没有这样的首店。”她说,每次去厦门,最常购买的就是某姆的瑞士卷。
从网上热热闹闹的“打卡”,到线下顾客实际的选择,首店确实能带来一阵子新鲜感。“真正能留住顾客的,还得回到店铺的立身之本:选址、产品与服务。”建阳区“某某不泡茶”门店有关工作人员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