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第7版:

暑期陶艺公益课堂: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茶洋窑陶瓷制品

“泥坯太软了,怎么也拉不成型。”“我的花瓶雏形出来啦!”近日,南平市延平区文化馆、延平区梅山街道金山塔社区文明实践站与茶洋窑制作技艺延平城区传习所共同举办了一场暑期陶艺实践公益活动。青少年们通过亲身体验,提升专注力和动手能力,深入了解非遗技艺。

活动现场,延平陶冶茶洋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茶洋窑非遗传承人刘万勤,正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制作陶艺作品,每一个拉坯动作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茶洋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那时候的陶瓷制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刘万勤一边示范,一边向孩子们讲解茶洋窑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巧。2017年,刘万勤开始学习茶洋窑瓷器的制作工艺,成为茶洋窑复原小组成员,致力于茶洋窑瓷器古法制作工艺的复原与创新。看到孩子们学得用心,刘万勤欣喜地表示,孩子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只要他们愿意学,自己愿意毫无保留地教授,让茶洋窑瓷器的历史和制作技艺为更多人知晓。

揉泥、拉坯、修坯、装饰……孩子们对茶洋窑制作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第一次接触陶艺的同学徐诗涵兴奋地说:“我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制作陶艺,自己动手试了试,挺有趣的,还有点手忙脚乱。”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家长欧女士也对活动表示欢迎:“我很支持孩子探索传统文化。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大多是现代科技,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不多。这次陶艺活动很有意义。”

暑期陶艺公益课堂共招募了30名学生,在七天的活动中,他们不仅有机会动手体验,还能学习到有关茶洋窑的文化知识。据了解,茶洋窑(又称葫芦山窑)是宋元时期一处著名的民间窑场,专为古代海上贸易生产陶瓷器。窑址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葫芦山村茶洋自然村,现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茶洋窑的陶瓷制品釉色多样,包括黑釉、青釉、青白釉和绿釉等,代表性器物有茶碗、茶杯、花瓶、罐、执壶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据民国《南平县志》记载,茶洋窑专为全球贸易打造茶器,体现了中国艺术与跨国交流的融合。

延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茶洋窑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是南平市的文化名片。目前,延平区的部分学校已开展了茶洋窑制作技艺的推广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设陶艺课程,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接触到非遗文化。本次公益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与专注力,在实践中体会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让茶洋窑的技艺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文/摄
2025-07-14 □本报记者 黄靓 文/摄 暑期陶艺公益课堂: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5622.html 1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