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第5版:

印象大红袍艺术团迎来16周年庆典——

舞台光影里,他们把武夷故事“讲”给世界听

艺术团的演员们在排练《印象大红袍》

15载光阴流转,从一片漆黑的荒地到点亮整座城市的文旅地标。《印象大红袍》用一场场精心打磨的演出,在武夷山的山水间书写着属于茶与山水的传奇。

作为国内首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自2010年3月29日开演以来,已完成6536场演出,接待海内外观众超855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逾12亿元,缴纳各项税金1.5亿元,净利润超3亿元,成为武夷山文旅融合的闪亮“金名片”。

曾经入夜即静的武夷山,因这场演出焕发新活力——剧场周边民宿灯火温馨,茶铺香气萦绕,夜市人潮涌动,文旅发展的梦想在此熠熠生辉。

7月5日,成立于2009年的印象大红袍艺术团迎来了16周年庆典。庆典当日,艺术团在剧场外献上活力演出,与游客热情互动,感恩回馈八方宾朋。成员们踏着欢快节奏起舞,灿烂笑容与灵动舞姿点燃现场氛围,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摄;他们更以精准走位与默契配合,巧妙摆出“16”等数字造型,用独特仪式感传递欢迎之意,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回应与祝福。

“有朋友来,我们必请他们看《印象大红袍》。”一位武夷山市民的话,道出了这场演出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

印象大红袍艺术团里,200余名来自各地、各行各业的兼职演员,日复一日在九曲溪畔、天游峰下向世界“讲述”武夷山的故事。2009年加入的张晶便是其中一员。

演出中,随着那一声“妹妹,带大家去茶馆看看”,张晶用竹竿对着舞台一撑,舞台便转动起来,载着观众看山色变换、看水光流转、“看”大红袍香气渐渐飘起……

这根竹竿对她意义非凡:“曾是父亲撑筏谋生的工具,承载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如今到了我手里,成了演绎武夷灵韵的道具。”加入艺术团的缘分,让她的成长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壤。

张晶成长在武夷山一个普通但温馨有爱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是九曲溪上的一名竹筏工。张晶小的时候,父亲会偶尔带着她上自己撑的竹筏,让她坐在竹筏的最末端。小小的张晶看着父亲撑着竹筏,沿着九曲溪,一路给游客讲武夷山的风景。

来自河北的团员王龙涛则在剧中饰演茶掌柜,左手算盘、右手烟斗,带领伙计为茶商计算“武夷四大名丛”价格,再现“万里茶道”的繁荣。“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这些名贵茶种背后,是武夷山千年的产茶史。”艺术团组织的采茶制茶体验,让他对“世界乌龙茶和红茶发源地”的茶文化有了深刻理解。

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万里茶道起点,曾见证“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的茶运盛景。如今,《印象大红袍》的演员们延续着这份骄傲。

“我在印象大红袍艺术团已经16年了,从开始建团的时候就来到这里。作为一个演员,我们还是会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把每一场演出演好,保证好印象大红袍的演出质量。”印象大红袍艺术团演员黄娟说。

“将每一场演出,都当作第一场,向观众呈现最佳状态。”印象大红袍艺术团团长吴美求说,“到今天为止,我们演出了6000多场,接待了观众800多万人次。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数字。我们希望继续打造这块金牌名片,把《印象大红袍》演绎给全世界热爱武夷茶文化的观众。”

千百年来,以茶为生的武夷山人,秉持精细的工艺,为世人奉上一杯又一杯芳香的武夷茶。如今,印象大红袍艺术团的演员们,同样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挖武夷茶文化精髓,在《印象大红袍》的山水实景舞台上闪闪发光,把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讲给万千观众听。

作者:□本报记者 裴礼辉 通讯员 陈洁 文/摄
2025-07-21 □本报记者 裴礼辉 通讯员 陈洁 文/摄 印象大红袍艺术团迎来16周年庆典——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5902.html 1 舞台光影里,他们把武夷故事“讲”给世界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