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4日
第2版:

以青春力量为古村落添活力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以红茶闻名的古村落——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正面临一道独特的发展难题:如何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下,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保留其茶村特色?

近日,记者专访了长期致力于乡村振兴规划研究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贵庆。作为中国乡村规划领域的权威专家,杨教授曾成功指导浙江黄岩等多个古村落实现保护性发展。此次,他带领由多所高校师生组成的团队深入桐木村,开展“青春桐木”茶村农家创意设计大学生暑期工作营活动,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

谈及此次活动的创新价值时,杨贵庆表示:“如此规模的跨校联合深度驻村实践,在乡村建设领域实属创新之举,既体现了教育实践的突破性探索,更展现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担当。”他特别指出,“‘青春桐木’的核心理念是发挥青年力量,让学子们扎根乡土、倾听民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桐木村作为国家公园内村庄,探索意义重大。打造好此样本,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都具有典范意义。”

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下,如何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杨贵庆认为关键在于“转化”。他带领团队与当地政府提炼星村镇村(居)民建房风貌十条,作为核心工具。他介绍:“这‘十条’涵盖了建筑尺度控制、风貌协调、细节引导等关键要素,确保建设活动与周边山水茶园环境和谐统一。活动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专项培训,学生们的最终设计方案,都有效落实了保护原则。”

本次改造涉及44户农房,如何避免“千村一面”,兼顾统一保护与个性需求?杨贵庆告诉记者,他们提出了两条并行主线:一是强调“三生”空间融合,即生态保护、生产需求、生活品质三者必须统一协调;二是在遵守“风貌十条”等总体管控前提下,充分尊重并响应村民“居住改善”“兼顾经营”“制茶条件”等个性化需求。关键在于深入理解每户实情,巧妙将其独特需求融入设计,实现“一户一策”。

“陪伴式规划”是杨贵庆长期倡导的理念,这次工作营采用“一户一设计师一服务组”的模式也沿用这一理念。杨贵庆解释:“乡村建设需要持久陪伴,村民需求是渐进、变化的。”58位师生入户设计,不仅改造单体建筑,更将每户置于桐木“茶村”单元的整体人居环境中思考,深入调查有助于精准把握乡村整体和村民个人需求。“项目陪伴学生成长,学生也从‘学校纸面’走向‘乡镇实景’。”

谈及青年学生设计与专业设计院方案的差异及其价值,杨贵庆认为两者各有优势,但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亟需青年人才深入乡村的背景下,“青春桐木”活动展现了青年的独特价值。“学子们满怀激情投身一线,亲身了解乡村现状、问题与真实需求,这对锤炼其专业素养、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是极大促进。”他指出,青年运用聪明才智进行在地化设计,贡献智慧方案,有效培养了乡土情怀与职业使命感。规划院在处理大型复杂工程上经验丰富;而对于遍布各地、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高校青年小分队的深入则更为适配。

“通过‘陪伴式规划’和充满创意的构思,青年学子能为乡村未来描绘出充满活力的图景。这种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历,是培养未来优秀乡村规划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杨贵庆表示。

作者:
2025-07-24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030.html 1 以青春力量为古村落添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