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第2版:

智慧养牛,让日子“牛”起来

1日,当晨曦穿透武夷山麓的薄雾,建阳区水吉镇的吉翔牧业挤奶车间响起“嗡”“嗡”的机械运转声。潘建东踏着露水走进牛舍,厚实的手掌抚摸荷斯坦奶牛油亮的脊背,目光扫过饲料槽里新鲜的青贮料,轻声叮嘱饲养员:“牛舒服了,奶才好;奶好了,村民们的日子才能更甜。”

潘建东是南平市政协委员、建阳区政协常委、吉翔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用23年时间将一片荒坡打造成“农业农村部百例典型奶牛标准化示范场”“农业农村部奶牛标准化示范场”。

在建阳区水吉镇玉瑶村村民暨华的稻田边,一条不起眼的管道通向稻田。“这可不是普通的水,是吉翔牧业的‘宝贝沼液’。”他拧开阀门,看着液体浸润土壤,算起了明白账:“以前一亩地年化肥费用得300多元,现在用沼液一分钱不花,稻穗比往年还饱满。”

这汪“宝贝”的诞生,源于潘建东十年前的一个决定。当时,奶牛养殖产生的粪污处理是个难题,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花钱外运又增加成本。“能不能变废为宝?”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他带着团队建起沼液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厂,用厌氧发酵技术将粪污转化为优质肥料,再铺设5000米输送管道和1000米灌溉沟渠,把“污染负担”变成了“田间养分”。

如今,吉翔牧业每天向周边村庄输送7吨沼液,年供量达3.6万余吨,浇灌近万亩农田,为农户节省肥料成本200多万元。

奶牛养殖也让周边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早上7点挤奶,9点回家种玉米,下午2点去饲料车间干活。”暨华的作息表,是在吉翔牧业实现稳定就业的50名村民的工作缩影。这种“务工务农两不误”的灵活模式,让村民们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十年前的玉瑶村,是另一番模样。“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守着荒田,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0元。”玉瑶村党支部书记暨培永回忆,吉翔牧业落户后,第一件事就是招工,明确“优先本地、兼顾农时”的原则。为了让村民安心上班,企业还配套建设了员工宿舍楼,解决离家较远村民的住宿问题。据统计,吉翔牧业每年吸纳周边15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季节性用工最高达200人,年发放工资超250万元。

就业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长,更是乡村活力的复苏。在潘建东的引导下,吉翔牧业推行“订单农业”,与1500多户农户签订玉米、芥菜种植协议,每年给1500多户农民带来1000多万元收入。“企业提供种子和技术,我们只管种,销路不用愁。”暨华家的3亩地种上了“订单玉米”,亩产收入从1200元跃升至4300元。

吉翔牧业的成长离不开科技赋能。

吉翔牧业初创期,南方高温高湿气候成了奶牛养殖的“拦路虎”。在建阳区政府的帮扶下,吉翔牧业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起一支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多所院校专家及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构成的服务团队,专攻技术难题。与福建农林大学梁学武教授带领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开展的深度合作成为破局之战,启动的“荷斯坦奶牛耐热应激性控冻精的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改良培育了高产耐热的产奶母牛群,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品质得以提高。如今,吉翔牧业的荷斯坦奶牛单产突破10500公斤,最高达11000公斤;存栏量从1200头增至1500头,年产鲜奶超10000吨,质量达欧美标准,年产值升至5000多万元。

“以前北方奶牛到南方‘水土不服’,现在我们培育的品种,耐热、抗病、产奶量高。”潘建东说。

作为建阳区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政协的“老委员”,潘建东始终以民生为笔、以田野为纸,提交《既要“青山绿水”也要“肉蛋奶供给”的畜禽粪肥资源化利用的提案》《关于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关于保护南平市建阳区水南芥菜种质资源的建议》等提案20余件,这些提案,关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连着农民对共富的期盼,如同一串串坚实的足迹,深深镌刻在闽北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作者:□罗燕妃 李姝琦
2025-08-05 □罗燕妃 李姝琦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562.html 1 智慧养牛,让日子“牛”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