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武夷山,云雾缭绕的山林间藏着惊喜。
8日晚,武夷山国家公园“金斑喙凤蝶”专题短视频上线。镜头里,这只被称为“蝶中皇后”的珍稀蝴蝶在丛林中停歇,翅间金斑熠熠生辉。
“它的翅膀有些磨损,可能是鸟类袭击,或是雄蝶之间争夺领地。”短视频在科研人员急促地奔跑、攀爬中开场,让他们激动不已的正是与“大熊猫级别的昆虫”金斑喙凤蝶的遇见。
“武夷山金斑喙凤蝶非常有代表性,它们雌性模式标本就产于此。它飞行强健,停驻时正面拟态像树叶,翅膀、尾突有金色斑块,头部有一个喙状结构,像小鸟的嘴,喙凤蝶属因此而得名。看它的状态,不久之后,它们将迎来新的一代……”在昆虫学者郭亮的娓娓讲述中,观众以第一视角观察金斑喙凤蝶,全面了解其习性、特征。
从去年夏天7岁孩童发现金斑喙凤蝶残躯,到如今科研团队镜头里的灵动身影,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斑喙凤蝶在武夷山的频繁现身,悄然勾勒出一幅生态良好的生动画卷。
山林间的 “幸运邂逅”
“是‘国蝶’呀!”去年8月13日,来自北京的7岁男孩吕安吉一声惊呼,定格了那个夏天在武夷山桐木探秘的难忘瞬间。
在民宿后山的小径上,这位从小痴迷昆虫的孩子发现了一只翅膀微阖的蝴蝶,凭借绘本里的知识,他认出这是珍稀的金斑喙凤蝶。在民宿老板协助下,这只走完“蝶生”的雄蝶被送往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桐木保护站,最终制成武夷山国家公园宣教馆的展示标本。“这是时隔多年,武夷山重新迎来金斑喙凤蝶标本。”保护站负责人陶进刊说。
奇妙的是,自这枚标本“住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宣教馆后,武夷山陆续收获4枚金斑喙凤蝶标本,目前已有2雄3雌共5枚,成为生态监测的珍贵样本。
这样的“幸运”不止降临在孩子身上——
2024年5月,桃源峪区域的志愿者在讲解时,在木质栅栏上遇到小憩的雄蝶;
8月,武夷山国家公园宣传片摄制组“捕捉”到两只雄蝶在花丛中采蜜的影像;
同一时间,来自北京的专家团队在进行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专项规划时,发现一只翅膀“掉粉”的雌蝶,或许它已经完成了繁殖的使命,在微风中努力扇动翅膀,仿佛在为生命延续做最后努力;
今年5月2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昆虫科普短视频摄制组,再一次邂逅“蝶中皇后”。
“遇见金斑喙凤蝶,就像中了‘生态彩票’。”郭亮感慨,金斑喙凤蝶位列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野外数量稀少,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
濒危背后的生存考题
金斑喙凤蝶的“罕见”,藏着它们面临的多重生存困境。
作为东洋区局部分布的物种,金斑喙凤蝶在中国仅栖息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少数地区,分布范围狭窄。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更让其生存雪上加霜:曾有爱好者为雌蝶出价10万美元,刺激牟利者非法捕捉;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让本就低生育率的它们难上加难。
“一年仅繁殖两代,交配还极易受气候影响。”郭亮解释,金斑喙凤蝶对生态的敏感度极高,其栖息地必须是植被完整、水质洁净、气候适宜的原始林区。
其成虫存活时间短、雌雄比例最高达1:200,加上对栖息地的严苛要求,让它成为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它的频繁现身,意味着栖息地生态系统正趋于健康稳定。如今,能频繁观测到它们的踪迹,可谓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质量的“硬核证明”。
回溯历史,金斑喙凤蝶与武夷山的羁绊早已写下篇章。
20世纪20年代,德国科学家在武夷山桐木挂墩首次采集到其标本;随后五十多年间,它一度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才在武夷山再次发现它的踪迹。
“金斑喙凤蝶的寻获,填补了中国昆虫学研究的空白。”1984年首次捕采到时,从事蝴蝶研究50余年的专家李传隆教授激动的话语,道出这只蝴蝶的科研分量。
守护“蝶中皇后”的生态答卷
武夷山中,人与青山两不负。金斑喙凤蝶的回归,源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十年如一日的守护。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这里记录有高等植物3404种、高等脊椎动物769种、昆虫7925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背后,是一套“最严格保护”的生态管护体系。
在武夷山,科技为保护装上“千里眼”。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航实时掌握资源动态,“网格化”巡护将防火、防虫、防盗融入日常,武夷山国家公园110联动机制实现案件快侦快审,让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不断提升。“从天空到地面,从线上到线下,织密了生态保护网。”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高级农艺师周艳说。
科研力量的注入让保护更具“科技芯”。以生态保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平台,武夷山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深化“1+N”合作,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GEP 核算等研究;构建覆盖地表水、大气、野生动植物等要素的监测体系,为保护决策提供精准依据。频繁现身的金斑喙凤蝶与不断“上新”的物种,正是科研监测体系捕捉到的重要生态信号。
生态之路在青山绿水间延伸,保护成果化作涓涓细流,滋养公众的生态意识。吕安吉小朋友发现蝴蝶后,保护站工作人员的专业处理、科研人员进校园的科普讲座,让这个孩子对昆虫研究的兴趣愈发浓厚;“关注森林·探秘武夷” 等自然教育活动,让游客在山野中、溪流边、竹林间感受生态之美。
“住在山里,民宿门口就是清澈溪流,雨后彩虹挂在山间,傍晚满是虫鸣。” 游客吕蒙的感受,道出生态保护与公众体验的良性互动。
记者手记
生态向好的“武夷启示”
当金斑喙凤蝶的翅膀掠过武夷山林,它扇动的不仅是生命的灵动,更是生态保护的希望。
从一度难觅踪迹到如今频繁现身,从单一物种保护到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武夷山国家公园用实践证明:唯有严格保护、科学管护、公众参与,才能让诸多像“蝶中皇后”这样的珍稀物种在自然家园中繁衍生息。
这片山水间的故事,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当生态画卷持续铺展,更多“国蝶”般的惊喜,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悄然酝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