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第7版:

建瓯顺阳苦槠粿:

深山里的传统风味

苦槠粿

晾晒苦槠粿

三伏天,走进建瓯市顺阳乡的村落,常见老屋前竹椅轻摇,老人们手捧一碗灰褐透亮的苦槠粿,就着山茶,细品慢咽。这承载着建州记忆的风味,是以深山中苦槠果(当地人也称“苦珠”)为原料,经多道传统工序制成的天然美食。2012年,建瓯苦珠粿制作技艺被列入建瓯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顺阳乡坐落在建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水之间。这里海拔千米的葱茏山岭间孕育着成片的野生苦槠林。采摘其果实制成的苦槠粿,在当地人心目中成为纯净的“山野之味”。这门制作技艺在建瓯传承已久,从唐代的“建安食单”到明清时期的《建宁府志》,都曾记载过“苦槠糕佐茶”的饮食风尚。乡民们世代口传心授,守护着制作苦槠粿的技艺与故事,也延续着对生态饮食的朴素坚持。

苦槠粿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主食风味,还体现在苦槠果的多重用途上。人们收集其坚硬外壳,利用其天然苦味驱赶米缸中的蛀虫;或将其研磨成粉掺入猪饲料;也有村民将果壳烧灰与茶油调和,制成缓解皮肤不适的民间膏方。这些传统的利用方式,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让苦槠果蜕变为清凉美食的关键,在于“采、晒、浸、磨、滤、蒸”六道古法工序。顺阳乡的山民们深谙此道:脱壳后的果肉需在山泉水中浸泡,再用石磨研磨成浆,加热搅拌至浓稠,冷却凝固成块后切割,最后放入清水中轻漂去除苦涩味。制成的苦槠粿呈现半透明的琥珀色泽,触感温润如玉,散发着山野特有的清香。

这源自深山的苦槠粿,是建瓯人清凉消暑的食材。将切得薄薄的苦槠粿,拌上蜂蜜、薄荷,便成了孩童喜爱的清凉甜点,悄然驱散暑气;与腊肉同锅翻炒,咸香与清苦交织,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与老鸭慢火煨炖,浓汤包裹着弹滑的粿块,是乡间应对三伏天湿热的传统食法。当地流传的谚语“苦槠粿配老枞茶,三伏天不中暑”,道出了人们对食物搭配的朴素理解。

从葱郁山林到寻常餐桌,苦槠粿诉说着建瓯人与自然相谐的饮食之道。这道非遗美食,宛如山涧清泉,浸润着深厚的乡土文化。若有闲暇,不妨到顺阳乡,在苦槠粿的滋味里,感受舌尖上的清苦回甘。

作者:□林淑琪/文 林嘉伟/摄
2025-08-11 □林淑琪/文 林嘉伟/摄 建瓯顺阳苦槠粿: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842.html 1 深山里的传统风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