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宇 通讯员 张茜 陈颖莹)茶香袅袅漫幽谷,青山叠翠入画来。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学员们来到武夷山,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自今年2月南平市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以来,校地交流更加紧密。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炉下青溪,益乡之行”乡村振兴实践队走进延平斜溪村观测特色鸟类栖息地生态;海洋学院“青承文韵,薪火相传”实践队奔赴顺昌,调研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材料工程学院“材”智探索实践团深入邵武,聚焦竹产业,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调研……7月,该校共有16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南平的山间、田野里书写青春与乡土“双向奔赴”的故事。
“我们联合南平市相关部门精心设计了涵盖实践研学、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产业调研等多个维度的社会实践项目,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主动响应时代号召,把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田间地头中检验真理、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品格,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福建农林大学团委书记周娟娟表示。
当前,南平市和福建农林大学正在推进全国农林高校大学生(南平)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10+N”实训体系,促进全国农林高校大学生在南平就业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深入田间地头,强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让科研接‘地气’。”学员蒙思旭在了解我市深入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后感慨地说,燕子窠生态茶园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更印证了“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论断的科学性。
“福建农林大学组队在南平市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整合了南平区域特色和学校学科优势,为后续吸引更多高校合作、构建‘农林人才高地’埋下充满活力的种子。南平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大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农业林业类实践场所和文旅研学、红色研学等方向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銮说。
“福建农林大学在南平有着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为我市输送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杨銮表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立足福建农林大学办学基础、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和南平市生态、产业资源要素条件,全面拓展和提升办学功能,促进形成一个校区和四个特色基地的办学格局,将有效提高我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动福建农林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我市农林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