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
第6版:

以诗会友 青春力量点亮精彩赛事

——南平市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大学生专场侧记

比赛现场(张行健 摄)

以诗会友,切磋本领、传承文脉。8月7日,来自24所高校的学子齐聚朱子讲学著书之地——南平,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大学生专场的擂台上,以诗词歌赋为核心、以文脉书香为基石,展开了一场古韵十足的青春对决。

“道南理窟”将举办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诗词盛会!消息一出,立即获得了省内外多所院校的支持与响应。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理工大学……来自不同高校的24名学生代表带着母校的期待,站上了赛场。

等待这些青年才俊的,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赛事设置——除围绕古诗词、近现代诗词创作组织必答题、抢答题外,主办方创新性设置“诗脉纵横·妙语连珠”环节,以南平的人文、历史、非遗项目等为关键词,考验选手们的即兴发挥与文学知识应用能力。

第一轮“山河如卷·诗境寻踪”环节共15道必答题,从诗句释义、创作背景考察等不同角度设题,各位选手在有限时间内找出正确答案,台下观众也在同步思考。每当公布答案,若多数选手答对,观众们从不吝惜掌声;分歧较大或答案出乎意料时,举座哗然。

“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中,‘泗水’位于今天的哪个地方?”一题,仅4人答对,正确答案“山东省济宁市”引发热议: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的宋代理学家朱熹,何时去过金国治下的山东?对此,赛事点评嘉宾,武夷学院退休教师张大烛解释道:春秋时期,大儒孔子曾在泗水边教化弟子,后人因此将泗水视为儒家文化象征,“朱熹虽然没到过山东,但他心仪孔圣,便在创作《春日》时借虚写游览孔门圣地,表达自己在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进入“风云际会·诗心鏖战”抢答题环节,场上气氛更为紧张。第14题“根据所给线索说出一位诗人”,第一条线索“福建籍”出现在屏幕上后,来自福建警察学院的饶哲宇快速按下抢答器,夺得答题机会。“我的答案是柳永。”面对主持人的提问,这位年轻选手自信地说道,“我和他的老家是同一个地方,武夷山!”伴随着观众们的掌声,正确答案公布——正是北宋词人柳永。

“这题答得真是神来之笔,它掀起了今天的一个小高潮,就像柳永一样。”现场点评嘉宾,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风趣地说道,“柳永将宋词的发展推到了新高度,他创作了许多慢词长调,使词的篇幅变长、内容量更丰富,将宋词由士大夫抒情表意的媒介,变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广泛传播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前两轮答题结束,累计得分前十的选手晋级到最后的环节“诗脉纵横·妙语连珠”,面对松溪湛卢宝剑、浦城剪纸、延平战胜鼓等“南平味”满满的元素,选手们需根据介绍视频现场思考,将对这些非遗项目的理解与所学的诗词经典紧密结合,在2分钟的即兴演讲中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除时间长度与题眼外,该环节不做过多限制,选手们也是各出奇招。比如抽中关键词“邵武傩舞”的11号选手姬国珺,开场第一句却是一段英文歌曲,出人意料。

“这句歌词意为‘你我相拥而舞一整晚,水面如月光般皎洁’,是英国对跳舞的描述。而对邵武傩舞,我们中国有诗句‘石板土街观傩舞,祠堂家庙数风流’描写它的精气神。今天说傩舞,我想说两件事:融合和起舞……”这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以邵武傩舞的特性为线索,引经据典,流畅地表达了对诗词、生活的热爱,最终以47.40分的高分脱颖而出,成为本次大学生专场赛的冠军。

赛后,不少观众将姬国珺称作“黑马”:在抢答环节,他一度因回答错误错失20分,在最后一道题顶住压力抢答成功,踩线晋级,没想到他最后会以精彩表现上演“大逆转”,获得冠军。姬国珺认为,参加辩论赛的经历锻炼了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而英语专业学生、退伍军人的多重身份与邵武傩舞融合多方文化的特点有相似之处,由此诞生了“中西结合”的演讲框架。

提及平时的阅读习惯,姬国珺告诉记者,他主要通过阅读积累诗词经典知识,经常在任课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书法、篆刻方面的书籍。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南参加首届武夷论坛时,他了解了不少南平的风土人情。“这次备赛时,我又有意识地进行了学习与准备,但感觉自己还是没做足功夫,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阅读和积累。”姬国珺说。

台上精彩连篇,台下喝彩不断。在近700名现场观众中,有不少是亲子家庭组团到场,共同感受文化魅力。赛后,五年级学生温丽雅与母亲及好友离场时,还在讨论比赛的精彩瞬间:“即兴演讲时,选手哥哥姐姐们有时会引用诗句做解释说明,还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给我的启发很大!我本来就喜欢诗词,以后要向大家学习,多多阅读,积累更多诗词,搞懂它们的意思,让诗词成为我在写作文、演讲时的好伙伴。”

精彩赛事给观众带来文化大餐,参与比赛的青年学子们同样感到收获满满。“我过去对朱子的了解比较浅显,通过这次大赛,我不仅学习了很多与他有关的诗词作品,更对相关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来自暨南大学的潘俊亦认为,通过比赛积累、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知识,是远超排名的重要收获。就读于武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刘琳莉则对家乡丰富的非遗项目及其内涵有了进一步认识:“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建瓯挑幡、宋慈文化等都蕴藏着闽人智慧,这次比赛让我未来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了解这些非遗。”

“今年‘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我们新增大学生专场比赛,旨在让青年学子在诗词中传承文化。”南平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小青表示,此次比赛特别融入闽北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正是希望帮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承之路绽放青春光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赛后,主办方还组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带领参赛选手在建阳、武夷山参与理学课堂、制茶工艺学习、建盏制作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南平人文风貌的认知。“这次研学踏访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仙翁遗石灶,让我真切体会到‘知行合一’从不是抽象的哲思,而是在亲历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行走中感悟文脉的传承。”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陈泽贤感叹道。

作者:□本报记者 程若兰
2025-08-12 □本报记者 程若兰 ——南平市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大学生专场侧记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883.html 1 以诗会友 青春力量点亮精彩赛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