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第2版:

加一双筷子 添一份温暖

12日傍晚,金色的余晖洒向大地,顺昌县高阳乡大坋村妇联主席罗丽娟的厨房里飘出阵阵香味——又到了晚饭时间。

随着一盘盘家常菜端上饭桌,罗行敬等五位老人陆续走了进来,与罗玉娟的父亲坐在一起吃饭,边吃边唠。

“我已经在小娟家吃了十几天啦,每天都有热乎饭菜吃。大家在一起吃,人多、热闹,挺好的。”93岁的罗行敬笑着说,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吃饭随便应付,如今村里有了“党员助餐点”,解决了他日常吃饭问题。

今年8月1日起,高阳乡在大坋村试点“暖心餐桌·加双筷子”行动,这样温馨的一幕就成为村里的日常。

“大坋村有7个自然村,地处偏远。近年来,村里青壮年大部分外出,不少高龄老人留守独居,吃饭成了‘老大难’。”大坋村下派第一书记张德成说,很多老人平时只吃咸菜,偶尔煮上一顿,剩饭剩菜不舍得丢,能吃好几天。

于是,如何解决老人的吃饭难题,被提上了高阳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议事日程。

“经过群策群力,乡里决定在大坋村试点,创新推出‘暖心餐桌·加双筷子’行动,以‘就近结对’的方式,动员常住村、意愿强的党员干部带头,设立‘党员助餐点’,既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题,更系紧了党群‘连心绳’。”张德成说。

党员罗丽娟与张琼玉、郑金梅两位村民主动参与到行动中来,惠及村里的13位独居老人。

“家里本来每天都要做饭,为老人家多烧几个菜,也就是多加双筷子的事。”罗丽娟说,村里的老人都是自己的长辈,住得也近,都很熟悉,“大家在一起吃饭很热闹,就像一家人一样。”

为了确保这项行动常态长效,高阳乡探索推出“政府补一点、集体担一点、个人出一点”模式,解决资金问题,并通过整合政府、集体、个人力量,对互助点就餐条件、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管。

与此同时,村里坚持“村民自发、老年人自愿、子女同意”原则,签订“互助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权责边界,保障助餐服务的规范运行和可持续性。

高阳乡的这一举措,暖胃更暖心,不仅解决了村里高龄独居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更为老人提供了精神慰藉,无形中也让互助友爱的精神在大坋村生根发芽。

张德成表示,大坋村将认真贯彻落实南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上积极探索,全面提升山区村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作者:□本报记者 卢国华
2025-08-14 □本报记者 卢国华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950.html 1 加一双筷子 添一份温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