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莎 通讯员 张辙 焦雪晴 文/摄)“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初秋的闽北大地迎来了一批学子,共同奔赴一场“诗韵悠扬·智汇闽北”的文化盛会。
8月7日晚举行的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大学生专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24所高校学子以诗会友、激烈角逐,选手们以南平文化关键词为题,或引经据典,或娓娓道来,用语言的魅力将千年文脉化为当代青年的鲜活表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赛后,大赛主办单位组织参赛选手们共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清晨,研学团从紫阳楼旧址出发,沿九曲溪畔抵达重建的朱熹园,在朱子讲学地体悟“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儒学哲理,感受“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的山水实景。
研学团循着茶香来到“朱家大院”,共同聆听朱子第三十二代孙的家人阐述茶中儒礼,近距离观察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茶香氤氲中彰明儒茶之道。研学团走进建盏文化园,在讲解员和工匠的带领下,全方位了解建盏的发展史,并跟着师傅上手学习建盏拉坯技艺,感悟浴火而歌的建盏魅力。研学团步入考亭书院,聆听《近思录》,通过名家解读和细致引导,以典籍为桥,与宋明理学进行了跨时空对话。
研学团还共同观看了以武夷“双世遗”为魂,以朱子文化为脉的山水史诗——《月映武夷》,感受一代大儒的成长路径,在山水浮涌的场景中感受“月映万川”的理中之义。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姬国珺感叹道:“这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旅程,知识经验和见识充分融合在一起,让我在研学活动之中,拥有了一次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邂逅。”
在研学过程中,参赛选手们共同分享本次研学和比赛的心得体会。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福建理工大学的学生张欣分享道:“这次南平之行,对我来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同时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赛场交锋与研学探寻,都让朱子文化的脉络在心中愈发清晰,更让我明白,传承文脉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荣光。”
本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圆满落幕。学员们相聚潭城,缘集武夷,在山水间历练,更在朱子理义的熏陶下,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武夷学院的学生刘琳莉感慨:“此行让千年诗韵化作可感的呼吸。那些亲手摸过的陶土、亲口尝过的茶香、亲眼见的山水,早成了课本外最生动的注脚,让我在故乡的文脉里,慢慢活成更扎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