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第2版:

辫梢藏信传薪火 “赤脚护士”写春秋

——访离休军人高凤英

“我们那一代人吃苦、打拼,流血流汗,不怕牺牲,图个啥?图的就是将来子孙后代能过上太平好日子!看到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国家这么强盛,我打心眼里高兴!”虽99岁高龄,但离休军人高凤英思路清晰,谈起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眼中透着一股坚毅的光芒。

高凤英1926年7月出生,山东省海阳县人,曾任建阳县文化馆馆长。在聊天中,她清晰地记得,自己1942年2月参加革命,1944年4月入党,1948年11月入伍……跟随她的讲述,我们的思绪穿越历史烟云,回到了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

1942年秋,担任村妇联会主任的高凤英,刚结束村里的妇女工作,顶着凉风回到家中。她不仅组织妇女学文化、做军鞋,还有一项紧急任务压在肩头——为抗日游击队赶制30套冬装。

村西磨坊内,油灯昏黄,五位妇女正分拣着有限的物资。李嫂抖开打满补丁的旧棉被:“这是俺婆婆留下的,虽说薄了点……”话没说完,最年轻的小妹突然红了眼眶:“可拆了被子,娃们咋过冬?”

高凤英没说话,只是解开了自己的包袱,露出半口袋灰白的芦花。“后滩的芦苇絮,我连着捡了三宿。”她抓起一把轻飘飘的絮朵,“蓬松着呢,掺在棉花里管用。”女人们传看着这意外的“军需物资”,灯影里不知谁先笑出了声。

最险的是交货前夜,日本兵搜查“通匪物资”,听到声响,她迅速吹灭油灯,刚将棉衣藏妥,院门便被踹得山响。面对盘问,年轻的高凤英面无惧色,沉着应对,巧妙周旋,最终化险为夷,后来这批棉衣成功送到了游击队员们的手上。高凤英看着炕上重新絮好的芦花被,欣慰地笑了——那里面曾有的棉花,此刻正温暖着山里的战士。

1943年春,空气中还带着寒意,17岁的高凤英正蹲在灶前烧火,柴火噼啪响着,院外传来一声低唤——是“老沙”来了。“老沙”是住在她家的“表哥”,说是来走亲戚,实则总在半夜翻院墙。高凤英隐隐地猜测着身份,但她一句不多问,只唤他“老沙”。不该问的不问,这是他们的纪律。

那天晌午,“老沙”塞给她一根卷好的旱烟:“三里外的土地庙,找个戴瓜皮帽的。暗号是‘地瓜’,他应‘芋头’,这根烟才能拿给他。”高凤英的头发很多,编的辫子粗,于是把卷了信的旱烟小心地别进辫子里,又仔细掖了掖碎发,马不停蹄地出发。从家到土地庙的三里路,她走得心跳如鼓——路过村东头的炮楼,敌人的皮靴声“咔嗒”作响;走过村西的河沟,野狗突然冲出来狂吠。直到看见土地庙前那个戴瓜皮帽的身影,她压低声音说了“地瓜”,听见一声“芋头”,才敢一拽大辫子,把烟卷递给对方。“看完后他写了一封回信,我照原样给带回来了!”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高凤英一路走来。1948年11月,她应征入伍,在部队医院先后担任护理员、副班长。她回忆说:“当时医护人员条件艰苦,那时候哪有鞋穿?我们都是打赤脚跑,脚底板磨得渗血。”老人卷起裤脚,脚上、小腿上的疤痕像褪色的地图。在渡江战役中,高凤英救起一个个战士。“最怕的不是累,是看着他们疼……”回忆往昔,高凤英声音低沉,那深嵌在皮肉里的累累伤疤,连同那些在硝烟中逝去的面孔,一起烙印在她的记忆深处,成了永不褪色的勋章。

“我转业后,初来南平建阳,这里连一条完整的路都没有。现如今,生活条件太好了,党给了我的工作、生活许多保障,能在这里安享晚年,要感谢共产党!”这朴素的满足感,饱含着对国家日新月异变化的自豪。

作者:□滕洁
2025-08-27 □滕洁 ——访离休军人高凤英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7512.html 1 辫梢藏信传薪火 “赤脚护士”写春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