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游泳池成了不少市民,特别是孩子们纳凉避暑的好地方。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游泳馆发现,受高温酷暑影响,游泳馆“人气”高涨。
游泳场馆人气“爆棚”
7月20日,记者走进延平区工业路一家游泳馆看到,蓝色的泳池内,不同年龄段的泳者在水中畅游,浪花翻腾间,场馆内欢声笑语四溢。
“我去年学了游泳,今年已经能自己游啦!”在游泳馆浅水区,7周岁的学员小新在教练的指导下游泳,他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经学会了自由泳、蛙泳的技巧。
“现在天气热,白天太晒,就带孩子来游泳馆玩一玩。”市民林溪说,带孩子到游泳馆锻炼,孩子和家长都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加大运动量后还能增进食欲。
游泳馆工作人员表示,进入暑期以来,游泳馆迎来客流高峰,周末时来游泳健身的顾客最多每天超千人。游泳馆在7、8月份没有休息,客流高峰集中在每天的傍晚。一般每天早上,游泳馆会对泳池水质进行消毒等。
游泳培训报名者众
“一般身高满一米二的孩子即可报名,我们有包过班,可以保证孩子在课时内学会游泳。”21日,在延平区四鹤街道一处居民区内,某游泳培训中心教练正在招生。
为了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期,游泳班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记者走访得知,我市多个开设有游泳培训课程的游泳场馆迎来报名、招生热潮。
“我认为或早或晚,孩子必须要学会游泳,这是很重要的一项生活技能。”家长陈洁仪表示,她的孩子9月份读幼儿园大班,今年暑期她就给孩子安排了游泳培训,上了9个课时,孩子目前已经学会了蛙泳。
“调整呼吸,双臂展开,抬头……”在延平区四鹤街道一处游泳馆内,不少孩子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游泳技巧。游泳馆的陈教练表示,每年的游泳课程集中在7、8月份,一般会举办四期培训课程。每天培训学员约有五六十人,几乎每天都会有新学员加入。“现在课程很丰富,有小班课、大班课、零基础班、暑期长短训、一对一、一对二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陈教练说。
注意辨别泳池卫生
但要注意的是,夏季是涉水安全与卫生事故高发期,不洁净的游泳池水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传播,如红眼病、皮肤感染、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关注游泳池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
作为普通消费者该怎样辨别泳池里的水是否干净卫生?延平区卫生监督所综合一科科长张忠新建议,首先要了解泳池是否获得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场所内服务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此外,游泳场所的卫生信誉度共分A、B、C级三个等级,等级越高,卫生状况和设备越好。
其次,了解游泳场所设施及布局。游泳场所内是否设置有消毒浸脚池、水质循环净化消毒设备等。场所要按照先进更衣室,再经过强制淋浴室和浸脚池,再到游泳池的顺序合理布局。浸脚池池长不小于2米,宽度应与走道相同,深度20厘米。还要观察游泳池的过滤设备、消毒设备和循环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这些设备对于保持水质至关重要。
入水前可以肉眼观察水质。通常达标的游泳池水应该是淡蓝色或蓝绿色,过深或过浅的颜色可能表明水质存在问题。游泳者可以站在泳池边,观察池水是否清澈见底,能站在水池边看到第三根泳道线,证明水质不错,浑浊度达标。入水后,观察池底有无污垢,水中是否浑浊含有漂浮物等。可以轻轻触摸水面或池壁,检查是否有滑腻感或粘性物质。
通过闻气味也可辨别水质优劣。走近游泳池,用鼻子闻一闻水的气味。通常,健康的游泳池水应有轻微的漂白水味道。如果气味刺鼻则不宜下水。入水后,皮肤出现干涩、泛红、刺痛、瘙痒等症状,也表明水质有问题,应立即停止游泳。
余氯含量是评估游泳池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
游泳池水质的监测与评估是确保游泳者健康安全的关键环节。合格的游泳池水质应满足多项指标,包括余氯含量、pH值、浑浊度、细菌总数等。
记者走访了解到,日前,延平区卫生监督所为推进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对全区13家游泳场所水质进行抽检,有4家部分指标不符合标准。
张忠新介绍,此次检查的13家游泳场所,共有9家合格。其中,延平区蓝堡健身服务有限公司、奔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刺豚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威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经营的游泳池存在游性余氯、化合性余氯超标等问题。执法部门对不合格的游泳场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进行复检。
张忠新解释说,余氯含量是评估游泳池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通常应保持在0.3-0.5mg/L之间,如果泳池内氯含量过低就容易滋生细菌,起不到灭菌消毒的效果。如果氯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产生刺激。pH值则影响水的酸碱度,对游泳者的皮肤和眼睛有直接刺激,一般应控制在7.2至7.8之间。在实际操作中,游泳池管理人员应每天使用专业的水质监测仪器对水质进行检测,每天至少进行两次水质检测,分别在早晨和傍晚游泳高峰时段进行,并记录数据,向市民公示。同时,还应根据天气和游泳人数等因素,适时清理水面杂质,调整消毒剂的投放量,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水质不佳或引发多种疾病
我们在享受游泳带来的清凉与乐趣时,也不能忽视游泳后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在日常接诊过程中,南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郑顺海发现,因游泳引发的疾病以急性结膜炎(即红眼病)居多。红眼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症状表现为眼睛红肿,结膜充血疼痛、烧灼感、流泪、分泌物增多等,可通过接触传播。如何避免?郑顺海建议游泳者在游泳时要戴好护目镜,不要佩戴隐形眼镜,以免增加感染风险。游泳过程中尽量不要用手揉搓眼睛,游泳后应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眼睛和身体。不使用公共场所提供的毛巾、浴巾。有条件的自带免洗手液和除菌型沐浴液清洁皮肤。
急性中耳炎的发生多数是在消毒不合格的水中游泳呛水,细菌或霉菌随池水进入咽鼓管,造成逆行感染,引发中耳炎。严重的会导致听力下降,耳内疼痛流脓,甚至鼓膜穿孔。为了预防中耳炎的发生,游泳者在游泳前要做好耳部防护工作,如佩戴耳塞。在游泳过程中,避免头部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减少水进入耳部的机会。耳朵进水后及时用消毒棉签清理,避免细菌滋生。
游泳池水中的氯气和其他化学物质如果刺激呼吸道黏膜,易引发支气管炎;不洁净的水质也可能导致皮肤浅表的真菌感染,患上股癣、脚气、灰指甲等疾病;游泳时发生呛水或吞咽池水,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也会随池水进入人体胃肠道,可能引起胃肠道感染,增加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此外,女性在经期前后或者抵抗力弱的情况下也不建议游泳,容易感染妇科疾病。
郑顺海建议市民,在游泳前、中、后都要做好个人防护。游泳前先淋浴,冲掉化妆品、汗液。进游泳池前自觉在消毒池清洗脚部。佩戴好泳帽、防水眼镜和耳塞。游泳过程中,泳镜进水后不要用手揉眼或用不洁的毛巾擦眼。避免直接坐在泳池边的地上休息。使用自备的毛巾和拖鞋,可以有效减少接触细菌、真菌和病毒,避免感染。游泳后要及时清洗头发和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享受健康、安全的游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