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
第5版:

户外游泳注意预防溺水

近来我市持续高温,选择游泳消暑的人日渐增多。游泳不仅能带来清凉,还能锻炼肌肉,减少久坐危害。近日,记者在延平区九峰索桥下观察到不少市民在延平湖游泳。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户外游泳虽惬意,也需注意防范风险。

“我已经见过多次溺水事件发生,在户外游泳,一定要做到安全第一,下水做好安全措施,不论水性多好都不能自大。”游泳爱好者张先生已有8年泳龄,他告诉记者,去户外游泳,应选择靠岸较近、地势平缓的河道游泳,在不熟悉的河段游泳,稍有不慎便有溺水风险。

南平市红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志愿服务队队长肖敏提醒,暑假期间是溺亡事故的高发时期,溺水地点多集中在野外、郊外等无安全保障的河道、水库等地,且多以游泳避暑为由。“建议大家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要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要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要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要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会水性的人不要擅自下水施救。”肖敏认为游泳要安全,应该要做到以上“六不要”。

面对紧急水上救援的情况,不要擅自下水施救。这主要是考虑到溺水者在慌乱中求生时力量惊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贸然下水救援,很可能反被拖入水中。肖敏根据水上安全救生志愿服务的经验得出:近岸救援优于入水救援、器材救援优于徒手救援、团队救援优于个人救援、智慧救援优于鲁莽救援。

“当发现有人溺水后应该大声呼叫成年人来帮忙;拨打110、120寻求专业救助;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把身边的漂浮物抛给溺水者等。”肖敏补充道,其中器材救援的器材可就近取材。可以直接将漂浮物,如救生圈、球类等,抛向溺水者周围,使其能借物在水面漂浮、等待救援。“也可以把树枝、竹竿、雨伞等硬质延伸物,或衣服、水管等软质延伸物,伸向溺水者给予救援。”肖敏说。

如果市民朋友要进行户外游泳,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每一项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青少年更要注意防范。

同时,青少年群体还要注意识别出以下常见的危险行为,如到野外开放性水域捉鱼、摸螺等;在水里或水域周围与同伴打闹;进行水上活动时不穿救生衣;在雷雨天气游泳;对自己的游泳能力认识不足所做出的大胆逞能行为;争强好胜,迫于同伴压力尝试冒险;饭后、剧烈运动、饮酒或者服用药物后游泳;身患感冒、眼疾等疾病去游泳。生命最可贵,安全第一位。

(见习记者 林水鑫 实习生 叶学海)

作者:
2024-07-24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0371.html 1 户外游泳注意预防溺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