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第6版:

在游戏规则中成长

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游戏,有游戏就会有孩子们约定的规则。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总爱聚在一块玩耍。回顾在乡村当老师时,总喜欢投身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我还记得那些游戏很民间,很乡土,也很浪漫。在学校课堂上我是孩子们的老师,课后我就是孩子们游戏圈里的一员。小学生们年龄都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之间,这个年龄里的孩子们,什么样的游戏都是玩不腻的。

相信你小时候也玩过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这个游戏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它那朴素的游戏规则,吸引了孩子们,引导孩子们去遵循秩序与规则。

记得我教过的班级,总有那么些个像孙悟空一样顽皮的家伙,总要鼓捣出一些乱子来:要么为了争抢某个玩具,或是为了一场争强斗狠,或是为了摔跤追逐,为了享受某个战利品的多寡,于是争吵在激烈地进行中,蛮不讲理者占了上风,软弱者频遭屈辱,也有向强势者群起抗议的,但不能奏效。最后还是民主通过一项决议:用锤子、剪刀、布!

这是孩子们和平解决争端的最佳办法,也是显示公平公正的规则。再调皮的家伙,一听到“锤子、剪刀、布”,都不得不服从。

游戏规则的产生,依托的是锤子,剪刀,布。这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有神奇的相互制约作用:锤子能打制剪刀,所以锤子胜于剪刀;剪刀能剪裁布,所以剪刀胜于布;布能包住锤子,所以布胜于锤子。游戏的表现事物确定了,但还得有表现形式,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从自己的肢体语言中想办法。他们用稚嫩的巴掌代替布,用伸直的食指与中指做一个“V”形,表示剪刀,用握紧的拳头表示锤子。锤子、剪刀、布就在他们的手上。三样不太相干的事物各因具备了刚和柔的特点,他们的肢体语言在刹那间表现出来,只要攻克了对方,对方就会被淘汰,然后接着再比试,以此定胜负,之后分好先后次序,决定占有权,优先权。这是既定的规则,也是无法反悔的规则。

记得我十几岁时,喜欢去大队礼堂看电影,那时看电影的人特别多。礼堂里有限的百余个座位根本不够用。我们几个小伙伴凭着机灵钻进礼堂,共同搜寻有编号的空位子。当找到了一个空座位时,大家好不兴奋!可是几个人都想坐那个位子呀!张三李四王五就争执起来了,一个座位怎能容这么多张屁股呢?于是我提议用锤子剪刀布来决定。大家在闹哄哄的礼堂里,在昏黑的灯光下,各自伸出了代表锤子代表剪刀代表布的手,通过一轮一轮地淘汰,得胜者入座。入座的每个人只能坐一个片卷的时间(那时一部电影由三四个片卷组成),待换片卷时,第二轮取胜者接着坐,其余的只好站着。那一夜的电影较长,放了五个片卷。五人中,我的“布”第二次出局取胜,所以换第二个片卷时,我就得到了座位。而那位抢得最凶的调皮小家伙,因出手的锤子剪刀布连连失利,最后才轮到坐,脚都站酸了,他也不敢闹腾,因为他懂得:这是“锤子、剪刀、布”的规则。

孩子们的游戏规则是在矛盾中、利益冲突中产生的。但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天真的,浪漫的,并不像成年人为决一胜负那般真刀真枪的血腥残忍。游戏规则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颇具威力,它铁面无私,为无序状态拨乱反正。孩子们的游戏规则,演绎了人生百态,也演绎了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常遇到对胜与负,先与后的抉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规则,启发和引导人们。它体现了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倾斜中找平衡,它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公正、公平、信任的公德意识,有效遏制了孩子们在无约束状态下,滋长起来的任性与极端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这方圆,不正是孩子们“锤子、剪刀、布”游戏的规则吗?

作者:□邹全荣
2025-01-09 □邹全荣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7681.html 1 在游戏规则中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