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供水管道比作城市的动脉,那雨水、排污管道就像是城市的静脉,密密麻麻地分布于地下空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运作息息相关的“生命线”。“雨水”节气以来,我市阴雨不断,雨污管网需要维护、清淤、修复,才能维持正常运转,避免“城市看海”现象,提升城市品质,方便市民出行。
雨污管道隐藏在地下深处,发生淤堵时该如何疏通?有哪些“黑科技”可以探明地下管网“病因”,找到堵点?为减少路面“开膛破肚”式施工,排水管网也有“微创手术”?近日,记者跟随武夷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政工程服务中心雨污管网维护队工作人员来到作业现场,探秘地下雨污管网巡检工作。
管道“医生” 畅通城市“毛细血管”
2月17日,在武夷山市西林街道路一侧,雨污管网维护队的江嗣禧和两位同事设置好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围挡,用撬棍打开脚下的雨水箅子,开始投入当天第7个雨水井的清理工作。
“这边人流量大,有些人会顺手把烤串竹签等垃圾丢入雨水箅子,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过来清理一次。”江嗣禧边说边俯身,把手伸进雨水井内,抓起横七竖八的竹签,再用铁锹把沉积在井底的落叶、烟头等清掏干净。对于井底最后剩下的一些碎石子、尘土,江嗣禧用铁锨堆成小堆儿,再一点点清理干净,“要确保雨水口里没有垃圾、杂物和淤泥,保障汛期排水通畅,否则一下雨,这些杂物就会被冲入管道、进入河道,影响河湖环境。”
十余分钟后,雨水井里的垃圾都被清理上来,装了一大袋子。江嗣禧说,最令他们头疼的还是一些沿街商户、摊贩往雨水箅子里偷倒餐厨废水的行为。餐厨废水里的油污不仅更难清理,容易淤堵下水道,还有导致行人滑倒、车辆打滑的风险。
地下管网畅通事关城市安全,武夷山市城管局市政工程服务中心的这支维护队伍共有15人,负责武夷山全市城区150.8公里雨水管网、150公里污水管网的巡查及维护工作。江嗣禧开玩笑说:“我们有点像管道‘医生’,每天要对管道、井盖‘望、闻、问、切’,不遗漏任何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消除井盖‘吃人’、管道淤积等隐患。”
这些管道“医生”还肩负着大雨时防范城市内涝的应急处置工作。每年汛期前,他们都会对武夷山全市的雨水口进行清理,包括雨水口内、检查井和排水支管。同时,维护队需要对雨水管道进行动态巡查,在汛期前持续清理淤泥沉积的管道,保证降雨时,管道内淤泥不会被冲入河道水体。“如果排水管网内出现异常情况,如水位上涨过快或水位超过一定高度,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避免出现堵塞、冒污、积水等现象。”江嗣禧说。
检测机器人 钻进管道拍“CT”
“注意点儿周围车辆,争取在早高峰前把这里检测好。”2月18日一早,江嗣禧和同事们来到武夷山市学坛街,打开一处印有“污”字的井盖,支起防护栏,摆好警示牌,开始对地下污水管网进行无损“体检”。
抓人眼球的是,江嗣禧的检查工具是一款管道检测内窥镜,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人体CT检查,检测现场就像医生使用内窥镜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只见江嗣禧将连接内窥镜的线伸入下水道,再借助平板电脑观察内窥镜实时拍到的管道内淤积状况,查找地下管网内存在的隐患。
江嗣禧告诉记者,这条污水管周边餐饮店铺多,污水流量较大,尤其是冬季,油污容易凝固、出现淤堵。“春节前,我们检查到这里的油污淤堵了三分之二的污水管道,马上进行了清理。这次是复查,对污水管再拍一次‘CT’。”江嗣禧说,对于手持式设备看不到的位置,他们还会派出CCTV(闭路电视)检测机器人进行检查。“检测机器人更加灵活、前进距离更远,能达数百米,可以充当地下管网‘医生’。我们在外操作遥控器,就可通过‘机器人’的‘眼睛’观察管内情况,精准查找是否存在阻塞点。”江嗣禧表示,这一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下井频率,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管道“微创手术” 减少路面“开膛破肚”
如今,不仅地下管道“体检”有检测内窥镜、“机器人”,一些“黑科技”在管道修复上也大显身手。
“以往管道修复需要封路施工,费时费力,还会对市民出行造成较大影响。”武夷山市城管局市政工程服务中心排水管理科科长谢巍介绍,如今,如果只是局部出现渗漏、腐蚀或“塌方”的情况,可以采用非开挖修复工艺进行施工,这相当于为管道做了一个“微创手术”:在对原管道进行处理后,通过精准测量,采用内衬技术将新型管道植入到原管道内,达到防腐和提高原管道承压能力的效果,延长使用寿命。这一修复方式不仅能减少对道路“开膛破肚”,还可以省去搭架、翻转、用水等环节,作业面小且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
“相比传统的开挖式修复,非开挖施工除了没有扬尘、噪音小,还具备时间短的优势,一般一个路段少则半天、多则两三天就可以对隐患处迅速进行‘微创’修复。”谢巍说,此前,他们对迎宾路、百花路、金盘亭路、清献河、武夷大道(1-4期)、安国大道等多个路段的下水管道统一进行了“微创”修复,目前这些管道的状况良好。(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