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最喜欢的诗人是谁?”在阅读分享的现场,彭敏向听众和读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李白”“苏轼”“杜甫”“王维”……在现场读者说出的所有答案中,“李白”的声量是最大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李白?彭敏娓娓道来:“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特别是青年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李白’,那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理想人格,既可以有高高飘在云上的浪漫主义,也可以‘接地气’地活着。”
在阅读分享中,彭敏集结李白诗词及相关史料,从“初见李白”“初出茅庐”“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翰林供奉”“凄凉晚景”等数个部分,带读者认识了不太一样的诗人李白。“我们称李白为诗仙,其实他的一生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各种碰壁,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彭敏说,我们在读李白的诗歌的时候,不妨也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以此加深我们对李白的认识和对李白作品的理解。
如今,人们一遍遍诵读李白的诗词时,大多是能通过其文字的表达,感受盛唐气象带来的文化自信。“我们正需要这一种强大的精神冲击力。”在彭敏看来,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幼年、青年、中年、暮年……李白的诗词都会给予人们力量。
因此,彭敏推荐幼时孩童读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拥有坚定的方向;推荐青年朋友读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对抗,并相信未来与前途的美好。而人到了中年,有过许多的阅历,这时候就推荐读李白的《将进酒》——从“人生得意须尽欢”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到“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有过阅历之后的淡然与奋进,让人在想要“下沉”的时候,重新获得向上的托举。再到暮年,彭敏想到的是推荐他们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生命当中快乐的时光大多短暂,很多事、很多人一去不复返,这时需要我们做的,不是留恋,不是与时间对抗,而是学会放下,因为诗意的日子,终将会指引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南平,是一个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城市,特别晚间在溪边跑步,璀璨的灯光倒映水中,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这句诗。”彭敏说,“诗意”看似虚无缥缈且不接地气,但它能在无形中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心性,拓宽一群人的眼界胸襟,也建构一座城市的格调底蕴。诗意人生不一定走得比别人更远,但一定走得比别人更有态度和风姿,诗意城市不一定直接体现在某些数据上,但一定会在一片土地上洒下光芒,长留一种别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