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第8版:

武夷山柳永路:

街巷中的诗韵符号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在北宋市井巷陌中,柳永的词是“流行曲”;“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在北宋书斋中,柳永的词被奉为词家圭臬……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人。公元1003年,年仅19岁的柳永,在杭州创作了《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其名噪一时,其文亦已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作为宋朝文人,乃至文学史上一枚特殊的诗词符号,柳永所著诗词的生命力在今时仍然蓬勃。

公元1009年,进京赶考初试落第的柳永,作词《鹤冲天·黄金榜上》。一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道尽傲骨与不羁;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流露出内心的超脱与淡然。

时光如驹,公元1034年,年逾50的柳永在宋仁宗的恩科考试中登进士第。公元1053年,柳永逝世,纵贯其一生,所著诗词多为恋情、感怀之词,词中夹杂俚语,且对女性、劳苦大众视野平等,一改当时士大夫高高在上的词调。柳永一生虽仕途不顺,但其心中仍深藏济世治国的渴望,发出“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的呐喊,自然流露出他心存大义的悲悯情怀。

斯人已逝,文脉长存。为纪念柳永,人们将武夷山市区其中一条城市街道命名为“柳永路”。地理位置上,柳永路与朱子路纵横相交。两位先贤跨越时空,在武夷山的地理上进行“对话”。漫步于此,细品柳永词,感受柳词中的市井烟火,触摸武夷山绵延不绝的文脉气息。

作者:□李庚霖
2025-05-14 □李庚霖 武夷山柳永路: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2781.html 1 街巷中的诗韵符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