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民族永恒的坐标,当地名镌刻英魂,记忆与精神便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
位于延平区梅山街道的超骧路,是人们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冯超骧而命名的一条道路。
冯超骧,原名敬,字雨苍,号郁庄,南平县(今延平区)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家住城内梅山寺坊(今超骧路)。他自幼聪明伶俐、勇敢倔强,爱好骑射、读书用功,为清末秀才。青年时游学金陵,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因病中断学业回闽。之后又转入本省福州马尾长门要塞炮术学堂学习,毕业后进京经海军部甄别考试,授予军校,派往闽江口炮台任职。
冯超骧素有革命志向,于190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联系革命志士,筹集革命经费,走上了舍身报国之路。1911年3月,冯超骧抱着“宁负父之大罪,不敢失此千载之良机”,毅然辞别重病卧床的父亲,与林觉民等赴广州参加起义。行至中途,又闻父亡噩耗,悲痛欲绝,但为革命计,仍坚持赴粤。
4月27日晚5时30分,广州起义爆发,冯超骧等120余名革命党人组成敢死队,在黄兴的率领下,直奔清政府总督衙门。在战斗中,冯身负重伤,血流如注,仍两手持枪挺立街头向左右横扫,最后面部又中一弹,终于壮烈牺牲。时年32岁。
英雄身逝,精神长存。人们为了致敬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一度命名南平为“超骧镇”,城内建有“超骧小学”,并将烈士生前故居地名改为“超骧路”,沿用至今。
近年来,延平区以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为契机,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践行“每年给延平百姓一些惊喜”的承诺,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优化美化人居环境。超骧路两面的老宅墙体,通过3D涂鸦彩绘展示了烈士冯超骧事迹、延平古八景之“梅山朝旭”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故事,成为城区别具一格的老街巷。同时位于梅峰路与超骧路交叉口的超骧公园也焕然一新,不仅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需求,还融入红色历史文化元素,将其打造成宣传展示红色文化、党建文化和近邻党建的重要平台,让邻里居民走出小家,主动融入到社区大家庭,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营造文明祥和的氛围,也增强邻里间的亲近感和凝聚力。
百年后的中国,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幸福安康。以“超骧”之名命名道路,不仅是表达对冯超骧烈士英勇无畏精神的敬意,更是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的重要方式。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是无数像冯超骧这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并不断激励我们在传承中跨越赶超,在拼搏中续写辉煌,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为延平发展注入奋进不息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