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市众多的纪念性地标中,有三个地标,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它们承载着革命的记忆,也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它们宛如历史的见证者,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段英雄的传奇故事。它们凝结着一代人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信仰,让我们这一代人在他们的足迹中找到自己灵魂的共鸣,所以它们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丰碑;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迪者,必定成为我们最为持久且深远的纪念。
一个地标的百年精神嬗变
武夷山市中山路299号,是一个神圣且神奇的地方。很久以前,它是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城隍庙;1932年以后,它叫作列宁公园。在岁月的轮回中,在相同的空间里,它曾触碰过香炉灰烬,也曾看见过红旗漫卷。从“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世俗之地到“人民至上”的精神坐标,它突破百年的精神嬗变,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从南北朝时期兴起,《崇安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兴贤坊。每岁春秋二仲设主于山川坛致祭。又,祭邑厉坛则迎其神而祭之。古时候,面对“妖魔鬼怪”,官府和老百姓束手无策,所以他们虔诚地相信城隍爷定能保他们家宅平安,时常祭祀叩拜,以求得心灵的慰藉。这也是城隍信仰中官府之人追求“人民幸福”的重要方式之一。
时光流转,到了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坚定不移信仰的共产主义,对“人民幸福”有着全新的定义,即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至此,关于“人民幸福”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古代依赖神赐恩典,转向了通过革命创造来实现,赋予了人民大众改变命运的主体性。
方志敏是千千万万共产主义忠实践行者之一。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列宁公园的诞生,就与他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1922年,方志敏因无钱读书,到上海寻找工作,打算半工半读。哪知上海人浮于事,找事难于登天,正纳闷着,朋友约他至法国公园散心。走到公园门口就看见一块刺目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准进园”。他把这段屈辱的经历写进了散文《可爱的中国》,文中如此描述他当时的感受“这几个字射入我的眼中时,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这是我感觉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民族的耻辱催生了他的决心,“让劳动人民拥有自己的公园”从此成为他心中的执念。
1931年,战争形势十分紧张,方志敏排除种种困难,在他创建的赣东北苏区的首府葛源,主持修建了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公园,并亲笔书写下“列宁公园”之门匾。这座公园成为我党历史上最早建造的真正属于人民的公园,也成为方志敏爱国为民情怀的具体表达。公园竣工之日,方志敏在园中亲手栽下一棵耐严寒、抗风雨的梭柁树,象征着中国革命力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
武夷山市列宁公园与葛源列宁公园是一对孪生姊妹。1930年7月,闽北革命根据地并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纳入“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框架。次年7月,“赣东北三杰”之一的黄道主政闽北苏区,他借鉴赣东北苏区做法,于1932年冬在闽北苏区的核心区崇安县的城隍庙旧址建起了列宁公园。从此,闽北人民也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公园。历经数次修建和扩建,今天的列宁公园开阔敞亮、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园内的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孙克骥和刘国兴将军墓与闽北著名六烈士纪念亭共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文景观;塑胶游步道、运动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场、休闲长廊、郭忠志愿者服务亭、工会驿站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成为闽北大地红色基因与市井温情交织的精神地标之一。漫步在列宁公园,时常可见,纪念碑前年轻身影庄严宣誓,声浪惊起飞鸟;游步道上白发老者步履矫健,追寻着青春的记忆;绿荫之下、花丛之中,时尚的抖音博主设下取景框,开播进行时……
城隍庙与列宁公园,一个地标的一次命运转折,从神灵殿堂到革命广场,从缥缈虚无的祈愿到脚踏实地的抗争,二者虽跨越时空,却在“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上形成呼应。
武夷山“红场”是一个美丽的广场
在俄语中,“红色”蕴含“美丽”之意,“红场”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
在俄罗斯,红场是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广场。它位于首都莫斯科市中心,辟于十五世纪末,十七世纪后半期定名为“红场”,是俄罗斯举行群众集会、大型庆典和阅兵活动的地方。俄罗斯红场最初取名只为“红色”或“美丽”之本意。十月革命之后,“红场”被赋予政治含义,逐渐成为“革命”与“共产主义”的象征。红场周边红色元素不断增加,西侧是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的红墙,附近还有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无名烈士等墓碑及朱可夫元帅雕像,这些元素让俄罗斯红场更加美丽,使其成为革命纪念圣地,也成为世界著名旅游景点。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带来了红场文化。1931年,为迎接“一苏大会”,中央苏区的中心瑞金建起叶坪红军广场。同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在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红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阅兵仪式。当晚,在广场还举行了盛大的“万人提灯会”,欢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武夷山也有一个红场,它建于1931年6月。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方志敏从红十军中抽调300多名闽北籍红军组建闽北红军独立团,派回闽北开展反“围剿”斗争。1931年4月,方志敏又亲自率领红十军第一次入闽作战,解除闽北军事危机。之后,他将自己的得力爱将黄立贵领导的红十军特务营编入闽北红军独立团中,并委任黄立贵为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同年6月14日,这一天对崇安苏区的军民来说是一个美丽的日子。黄立贵率领闽北红军独立团,趁着雨夜天黑,神不知鬼不觉越过城墙,奇袭了崇安县城,敌军100多人和反动民团180多人全部缴械,闽北红军独立团占领了崇安县城,端掉国民党反动派在闽北苏区中心的老窝。人民群众在红军胜利的推动下,奋起斗争,失陷的大片土地相继复得。
为了纪念“6·14”的胜利,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带领群众开辟荒山建设红场,作军民体育活动和军事操练之用。现今的红场,建有标准的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和排球场,是武夷山市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多在此举行。
通往胜利的五九大道
1934年2月,一条由福州通往江西的省际过境干线公路开工,我们称它为福分线。这条公路在崇安县境内由南向北经过兴田、黄土,武夷、城关、洋庄、大安、分水关,全长77.5公里,其中城区地段约11公里。若干年以后,崇安城区范围的这段公路定名为五九路。以“五九”命名并非偶然,其源于崇安县的解放时刻“1949年5月9日”。20世纪90年代初,道路全面拓宽,以千年祭大环岛为界,往南约8公里地段改名为“武夷大道”,往北约3公里地段继续保留五九路名称,以作永久的纪念。武夷大道—五九路纵贯南北穿城而过,大道上每天南来北往,车水马龙,它感受着碧水丹山的活力,也见证过崇安解放的热烈。
1949年5月7日,在江西上饶花厅镇,王文波领导的闽北游击纵队与秦基伟军长领导的二野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会师。同月8日,四十四师在闽北游击纵队的配合下,以一三一团为前卫,一三零团、一三二团各为一路,共分三路向崇安进军。9日,从上饶花厅镇出发,经岚谷岭阳关进入崇安境内的第一路解放大军一三零团率先攻进崇安县城。这天夜间11时许,在县城西门、北门方向,最先响起攻城的枪炮声,解放大军的队伍整齐入城,崇安县宣告解放。在渡江战役胜利后的第19天,解放军打开了福建的北大门,崇安成为“福建解放第一城”,崇安人民终于结束了23年的烽火岁月,迎来了最终的胜利。昔日饱受血与火洗礼的山城,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划破夜空,“5月9日”从此刻入一个城市的骨骼。用解放日命名道路的终极意义,并不只在于标记过去,更在于提醒我们,解放不是终点,路漫漫,还需携手向着未来勇敢前行。
岁月可以冲淡悲欢离合,却带不走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列宁公园、红场、五九大道……它们的故事虽已远去,但我们会永远纪念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这些烙着红色印记的标识早已超越了地理标识的原始功能,它们是凝固的史诗,是城市的记忆,是躺着的丰碑。当我们在地图导航软件中输入它们时,请不要忘记,闪烁的是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站成永恒的光标,移动的是一个城市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