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打太极拳、练剑术的老人,伴着清晨的鸟鸣开启新的一天。
华灯初上,跳广场舞、曳步舞的舞者,随着音乐的旋律卸下一身疲惫。
孩童,在广场上奔跑、嬉戏;长者,在树下闲谈、下棋。这里,是浦城县方志敏广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一座饱含红色记忆的文化广场。
位于浦城南浦街道仙楼山西侧山脚的方志敏广场,原为1962年建的县体育场,1997年5月,改建为文化公园,2012年,改建为方志敏广场。在广场中,矗立着一座以方志敏等人物为主题的群雕,表现了军民会师胜利景象,群雕为青铜材质,高5米,基座材质为花岗岩,高2米。广场上的碑刻中,不仅有方志敏《清贫》摘录,还有红军歌谣。这座饱含红色记忆的广场,传颂着红十军解放浦城的动人故事,赓续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血脉。
1932年6月,国民党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闽北根据地与赣东北根据地只相隔几十公里,两块根据地唇齿相依,闽北苏区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赣东北苏区的巩固发展。1932年9月,红十军在随军党代表方志敏、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聂洪钧(曾用名聂鸿钧)的率领下再次入闽作战,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黄立贵、政治委员薛子正带部参战。
红十军进入浦城后,受到苏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紧张的激战前准备中,方志敏、周建屏等到达前沿距城只有五六十米的地方观察攻城位置,军部侦察科在城郊访老问贫,了解情况。城郊菜农见到红军高兴地说:“我们城里城外的百姓都盼望着红军早日来临。”红军准备使用竹梯攻城,城郊群众大力支持,帮忙砍毛竹、扛竹子,按照每个突破口的城墙高度,及时做好上千把竹梯。在震天的炮声中,红十军发起总攻,红军战士登城战斗,左右劈杀,城内守军节节溃败,纷纷逃窜。
战斗胜利以后,群众热烈欢迎红军入城,将国民党军藏匿的枪支交给红军,家家户户门口插上红旗,写上“欢迎红军”等标语。红军入城后,迅速出布告、贴标语、发传单,安定社会秩序,同时,收缴国民党溃军遗留下来的枪支,打击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在处理俘虏时,不搜腰包,发给旅费,遣散回家。当天,商店正常营业,家家户户开门,城内外军民高唱《大战浦城歌》:“八月十九(指农历),红军从天降,包围浦城县,打得敌叫天……”处处一片欢腾景象。红十军在浦城驻扎了3天。这3天时间虽然短暂,却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浦城的革命形势得到发展壮大。
2012年,浦城县改造仙楼山红色公园上山台阶、红色古迹设施及方志敏广场,并在广场中立方志敏群雕,以昭示后人,永远铭记红十军解放浦城的丰功伟绩。方志敏群雕揭幕当天,方志敏女儿方梅夫妇、亲属以及部分参与解放浦城战斗的指战员和先烈后代汇聚在此缅怀先辈。
在广场一侧,还有一座仿徽派建筑模式的浦城中央苏区纪念馆,400余平方米的展厅,展示了浦城从1927年9月,在枫溪岱后村燃起革命星火,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组织,历经土地革命及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浦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5月13日获得解放的革命历程。浦城中央苏区纪念馆是浦城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宣传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