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地处山区,繁茂的植被孕育了无数山野珍馐。近期,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充沛,野生蘑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地面。不少市民在踏青游玩时,总会被那些鲜艳夺目、形态奇特的蘑菇吸引。不少人误认为,这些蘑菇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佳肴,殊不知,它们可能披着“毒衣”,给轻易采食的人们以致命一击。近期,我市就发生了1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两位市民被送往医院救治。
“我以前在这片地里采过蘑菇,肯定没问题!”“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颜色淡的肯定能吃!”“小鸟虫子都吃,肯定没毒!”……这些看似“靠谱”的想法,却往往潜藏危机。南平市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民间流传的野生蘑菇采食“经验”,根本经不起推敲。目前,没有任何简单可靠的方法,能够凭肉眼鉴别蘑菇是否有毒。那些所谓的“银针试毒”“大蒜同煮”等民间方法,更是毫无科学依据。野生蘑菇,绝非大家想象的那样安全。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经过长期调查,整理出了闽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黑名单”:对肝脏有损害的灰花纹鹅膏;易引发胃肠炎的大青褶伞、近江粉褶蕈、日本红菇、日本类脐菇、大果薄瓤牛肝菌;对神经有损伤的毒蝇岐盖伞、卡拉拉裸盖菇、土红鹅膏。这些隐藏在深山的“蘑菇杀手”中,最具危害的要数亚稀褶红菇。它的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可达6至12厘米,成熟后中部凹陷呈漏斗状,菌盖表面浅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后常向上反卷,边缘无条棱。菌肉洁白,受伤后迅速变红,质地脆嫩易碎。这种蘑菇通常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生长,多分布在马尾松与栲树等山毛榉科植物生长的混交林中。由于它的外形与一些可食用蘑菇相似,极易被误采误食。
毒蘑菇的毒素入体后除了会出现肠道症状,甚至还会损害神经。引起此种类型中毒的毒菇有上百种,包括毒蝇伞、红网牛肝、豹斑毒伞、光盖伞属、假黑伞属、细网牛肝等。毒素潜伏期1至6小时,会出现毒蕈碱样症状,表现为出汗、流涎、流泪、心动过缓、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出现头晕、谵妄、幻觉甚至被迫害妄想,以至于发生自杀或是杀人行为,或是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脑电图可出现慢波背景,有较多棘波、尖波。
引起中毒肝炎症状的毒素主要来自白毒蕈、磷柄白毒蕈等,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共11种化学结构,为环肽类中分子物质,耐热,耐干燥,不为一般烹饪所破坏。毒素潜伏期8-30小时,无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恶心呕吐,淘米水样大便,迅速发生的肝脏肿大,黄疸,胃肠道、皮下及肺部出血,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进展为昏迷、昏睡,血压下降,休克,肝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程一般5-7天,病死率高达50%-90%。
还有些毒蘑菇中毒的患者会出现溶血表现。患者中毒后1-2天内出现进行性贫血,黄疸加重,血红蛋白尿,严重溶血或伴肌肉溶解。可引起继发性肝脏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产生此类毒素的蘑菇主要有鹿花蕈素菇、纹缘毒伞。所含毒素有马鞍酸、鹿花蕈素、毒伞溶血毒素等。它们除有破坏红细胞的作用外还可以使肌肉溶解,发生中毒性心肌炎。
记者从南平市人民医院了解到,据以往蘑菇中毒患者病例查知,患者除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可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胸、背、颈部为重,坐卧不安。血生化检查首先出现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几倍甚至几十倍升高,且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受损呈渐进发展。如救治不及时可能会失去生命。
需要提醒市民的是,食用野生蘑菇后一旦发现中毒症状,要迅速采取催吐措施,用手指或筷子刺激舌根部,尽快排出胃里的食物。同时,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稀释体内毒素,减少胃肠道对毒素的吸收。如果中毒症状严重,必须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建议带上剩余的蘑菇样品,这样能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中毒类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等待救援时,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紧张,以防加速毒素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随着我市气温持续升高、降水日益增多,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即将到来。市疾控中心呼吁广大市民,野生蘑菇虽诱人,但背后暗藏致命风险。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可能威胁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为了确保饮食安全,建议一定要选择从正规的商超、农贸市场等渠道购买人工培育的蘑菇。这些经过严格检测和监管的蘑菇,才是真正安全放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