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1日
第6版:

中考脚步临近:

收好这份“情绪处方” 缓解考前“心”焦虑

吴云平在考前为学生做心理咨询

蝉鸣渐起时,中考即将来临。在这场重要“战役”中,部分学子却陷入了“心理拉锯战”:初三学生小林因过度焦虑导致考前寝食难安,模拟考失利后更陷入“绝望循环”;平时成绩优异的小敏因父母持续施加“高压”,近期一握笔就手抖心慌;15岁的小陈用网络游戏和逃课筑起“心理壁垒”,逃避即将赴考的事实……这些案例折射出部分中考考生的考前紧张心理。

近日,记者采访了南平市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吴云平,他结合临床经验,为中考考生和家长送上一份“心理锦囊”,助力中考学子顺利发挥。

正视“心灵震荡” 打造内在“抗压盾牌”

“就像海水有涨落,面对重大考试的焦虑情绪本是成长的‘自然现象’。”吴云平以潮汐为喻,指出适度压力能激活大脑的“战斗模式”,让思维更敏捷,记忆更高效。但他也表示,当压力值突破临界点,身体就会拉响“警报”,出现心跳过速、肠胃痉挛、注意力碎片化等躯体化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反应是心理压力过载的“信号灯”。数据显示,68%的初三学生会出现考前紧张,其中12%需专业干预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对抗情绪如同逆水行舟,接纳才是纾解之道。”如何调节情绪?吴云平推荐了“情绪命名法”:每天用三分钟与自己对话,如“我此刻的焦虑,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敲门”,通过情绪命名让抽象情绪具象化。临床数据显示,此法可使焦虑感降低37%。就像给情绪贴上标签,放进“心灵收纳盒”,接纳的姿态能加速情绪的流动与消散。

还可以用语言编织“心理铠甲”。“语言具有重塑认知的力量。”吴云平建议,中考考生可以每日进行“镜前宣言”:直视镜面,用坚定的语气说出“我的努力值得肯定”“我已做好准备”等短句,配合微笑训练,可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自信中枢。

采访中,吴云平还给出了三套即时放松“密码”。一是“444呼吸法”:如林间清泉般的呼吸节奏——吸气4秒(想象吸纳晨露)、屏息4秒(感受能量沉淀)、呼气4秒(释放如山泉奔涌),重复五次即可降低皮质醇水平,让心率恢复平稳;二是渐进式肌肉扫描:从脚趾开始“唤醒”每一寸肌肉,紧绷5秒后骤然放松,如同松开攥紧的拳头,让压力随肌肉的褶皱舒展开来,单次练习或许可使体表温度下降1.2℃;三是蝴蝶拍安抚术:双臂轻拥如羽翼护巢,双手交替轻拍上臂,模拟母亲环抱的温柔触感。研究表明,此动作可激活大脑边缘系统的安全感回路,4组操作可使焦虑指数下降18%。

在多数人看来,压力需要排解。那么,如何为压力构建多元宣泄通道?吴云平建议,可采用“情绪曼陀罗”绘画法,即用缤纷色彩抹去内心焦虑;倡导“运动呐喊法”,在操场跑步时大声呼喊释放压力;考生们可以尝试组建“备考互助社”,通过分享错题、互相打气等形成正向情绪场域。

中考考生处在青春期,除了内在心理调适,外部的家庭支持十分重要。“家长的情绪温度,决定孩子的心理海拔。”吴云平提醒家长,要警惕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制造“焦虑传导链”,避免“考砸就没前途”的表述,改用“你努力的样子已经很棒”的成长性鼓励;取消“特殊待遇式关怀”,保持日常饮食(如避免突然进补燕窝等);建立“无评价倾听时间”,每晚用15分钟专注倾听孩子的烦恼,以“你希望我如何帮你”替代“你应该……”的指令式沟通。

“中考不是终点,而是青春赛道的新起点。”吴云平说,中考考生们要记得,当个体学会与压力共舞,在焦虑中看见自己的在乎与热爱,这场经历本身就是成长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本报记者 蒋雪娇 文/摄
2025-06-11 □本报记者 蒋雪娇 文/摄 中考脚步临近: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4145.html 1 收好这份“情绪处方” 缓解考前“心”焦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