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其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关注,这也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技术规范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为了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7761-2024《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下文简称新规),将于9月起正式实施。记者走访了解到,新规在多个关键技术要求上都有显著变化和升级。
多项变化从源头保障安全
日常生活中,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大众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超过3.5亿辆。近年来,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交通安全方面,部分电动自行车因违规篡改,致使最高车速、蓄电池电压、电动机功率等技术指标超出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规定,埋下了交通事故的隐患。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行业规范,国家出台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从源头上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新规的主要变化有: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要求;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提升续航里程及实用性;完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落实互认协同及“一车一池一充一码”;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鼓励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整和升级,新规将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为消费者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也推动了电动自行车行业向更规范、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保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旧标准车型可售至11月30日
“市面上好多旧车都没装定位系统,电池阻燃等级也不够,目前我们也减少了进货量,12月1日开始就不能再继续售卖旧标准车辆了。”延平区某电动自行车品牌商家告诉记者,新规于去年12月31日发布,给生产厂家一定的缓冲期。目前厂家正在清理库存,9月1日后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将按新标准执行,销售端则还有三个月的过渡期,原来旧标准车型可售至11月30日。记者了解到,对于普通消费者已经购买的电动自行车,不受新标准约束,不会被强制淘汰。
那么新规实施以后,大家想要购买到产品质量更有保障的电动自行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是看CCC认证(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中国的一项法定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人身财产安全)。电动自行车车身上有CCC标志,表明这辆电动自行车经过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可以放心购买和使用。其次是看产品合格证。出厂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应有产品合格证,一车一证。大家购买时,可核对随车附带产品合格证上的产品型号、整车编码等信息参数与实车是否一致。可扫描产品合格证上的二维码,或登录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确认。
新规即将实施,市民反应各不相同。走访中,电动自行车店内正在挑选车辆的张女士觉得定位功能很实用:“我比较糊涂,经常随处停放忘记地点,有了定位功能,心里踏实多了。”而赵先生却认为,原本普遍只要三千元左右的电动自行车,随着各种功能升级,车价也“水涨船高”。一些品牌的高端车型售价达六七千元,增加了消费开支。但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通过相关规定,从源头上为消费者上了“保险锁”,实属必要。
非法改装与危险同行
记者从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部分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便捷”需求,会违规改装电动自行车。比如,拼装电动车;改装电动车的电动机和蓄电池等动力装置,或者更换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电动机和蓄电池;改装电动车的速度装置,使最高时速超过强制性国家标准;在电动车上加装车篷、车厢等改变外形的结构。以上这些行为都被视为非法改装车辆。即将于9月1日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落实互认协同及“一车一电池一充一码”多维度降低安全风险。
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改装电动自行车看似满足了“快捷”与“方便”的需求,却给出行埋下了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8条规定,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由于电动自行车车身轻、车体结构单薄、制动性能与稳定性差,非法改装后,增加了车辆行驶时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此外,为了增加续航里程,违规加(改)装电动自行车超标蓄电池,此类超标蓄电池绝大多数是由残次、废旧电芯拼装而成,缺少必要保护配件,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在电动自行车上加装雨篷,会遮挡视线,遇大风易导致车辆失去平衡;加装后车身变宽占用路面容易对过往行人造成剐蹭事故,严重危害自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相关规定,擅自改变车辆结构、参数性能的行为,对改装车辆的所有人和从事非法改装的商家,均需面临处罚。此外,非法改装车辆发生事故后,保险公司可依据保险条款拒绝理赔,所有损失需由车主自行承担。安全出行,“驶”于合规,守住法律与安全的底线,才能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便捷的代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