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福州长乐的数千名学子两度来到南平,开启“山海协作 知行武夷”研学活动,领略格物致知的文化传承;
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正高级教师陈曦来到光泽,阐述教育管理之道,带来教育理念和实践层面的深度交融……
2024年7月,福州市与南平市教育系统正式签署新时代山海协作协议。一年来,两地聚焦教育教研、师资培育、研学实践、职教提质四大领域精准发力,以“山”的资源禀赋对接“海”的先进理念,携手谱写新时代山海协作教育新篇章。
校际联动破壁垒 教学教研共进步
福州、南平两地教育交流由来已久。1992年7月4日,一场特大洪灾袭击了南平地区光泽县寨里乡儒洲村,冲毁了该村唯一的小学——儒洲小学。这样一个贫困的小村,根本没有财力为孩子们重建一座校园。消息传到了福州,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议,向儒洲村捐款,为山区教育事业尽福州人民的一份心意。学校重建后,为铭记福州人民的深厚情谊,当地把儒洲小学改名为福州小学。
时间来到2024年,两地教育系统以新时代山海协作协议签订为新的起点,福州市教育局与南平市教育局、两地10对县(市、区)教育局和17对院校共同围绕“一、十、百、千”,以点带面,建立起市、县、校全面友好协作关系,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山海教育发展协作体系。
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校际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福州一中与南平一中通过缔结伙伴关系,开展顶尖团队的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展竞赛教练员的跟岗学习、教研指导等,为两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拓宽了途径;
南平新光学校与福州闽侯区结对后,科技赋能、线上共研,教师们通过独立研备、线上集体研备等方式,形成了既有适切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落地;
中考试题越来越综合化、生活化、实践化、跨学科化,如何帮助学生应对这种变化,进行相应试题的专项训练?南平剑津中学初三骨干教师赴福州屏东中学跟岗交流学习期间,得到了答案。
校际交流的愈发频繁,更新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带着泥土芬芳、坚韧质朴的教育初心也让沿海的学校获得了重要的启发。
“双百工程”强根基
协同研训传薪火
按照“一、十、百、千”计划,福州、南平两地每年互派100名以上学校管理和教学骨干开展跟岗学习、研修培训、业务进修等活动(即“双百工程”),推进了两地骨干师资交流合作和协同培养,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
协议刚刚签订,福州市开展的新秀班主任骨干培训班上,就见到了6名南平市教师的身影;2024年暑假期间,南平市组织150余名教师赴福州参加业务素养提升专项培训;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杨邦清多次应邀,在福州长乐区、罗源县开展专题讲座……
2024年下学期,武夷山市派出10位教师到福州鼓楼区中小学、幼儿园跟岗学习,福州市鼓楼区6位教师到武夷山小学、幼儿园一线交流支教,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在福州延安中学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新学校的工作节奏。”武夷山市第一中学教师江琦表示,从2024年9月起,她担任延安中学六年级4个班的英语老师,学校精炼高效的教学会议、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作业的等级分类制度以及有针对性的培优辅差等都让江琦受益匪浅。
科技赋能也是两地教育合作的一大亮点。通过线上教研活动、共享试卷和题库资源等方式,两地教师打破了空间界限,共同研讨教学难点和热点问题。
去年10月,由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光泽·台江教育山海协作网上一体化教研活动”于线上开展,福州台江区、马尾区和光泽县共500多名教师通过网络同步直播观摩了示范课,并进行在线评课、议课交流研讨。
以山海协作为纽带,两地教研共同体通过线上研讨、联合教研、送教送培等更多元的合作形式,建立起“名师引领—团队共研—校本转化”的长效机制,让更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获得提升。
“行走课堂”引客来
研学实践促成长
近年来,南平市研学实践指导中心依托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1+N”研学模式,开发以朱子文化、茶文化、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为主题的十条精品研学路线,打造闽北“行走的大思政课”研学实践教育新范式。
建阳书坊乡建本文化体验馆内,师生们集合在一起,定格了一张大合照,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这是福州长乐一中学子到南平研学的留影纪念。
暑假期间,福州市福外高级中学251名学子背起小竹篓,化身“小茶农”,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制作,感受深厚的武夷茶文化;探秘武夷山国家公园,“品读”碧水丹山的“立体课本”。
日前,《月映武夷》剧场迎来了平潭一中高二年级师生研学团一行五百余人。在沉浸式观看演出后,该校学生林凡芮表示,“演出把历史课本上的内容搬到了我们眼前,打造出可感、可互动的文化体验,在观看中我们了解了朱熹理学思想的内核。”
“山海协作研学打破了地域界限,让学生在沿海与山区的对比体验中拓展视野,共享实践课堂与师资,助力构建更立体的教育生态,让走出去的研学真正成为带回来的成长。”福州长乐六中教师林雪彬认为。
探访朱子故里、精研朱子智慧,问道考亭书院、体验朱子敬师礼……全新的研学方式激发福州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加深了两地学子的连接,搭建起文化分享的桥梁。
自新时代山海协作协议签署以来,先后有10批福州学子来南研学,累计已超2.32万人次,推动了两地协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实训升级强筋骨
山海共筑成才路
“如何将专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德育文化中?”“如何精准把握新时代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德育需求?”2024年秋季开学之初,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应邀参加了山海协作结对学校福建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2024年教育教学研讨会的线上研讨。
双方围绕“共探教育新路径 共谋发展高质量”主题,沉浸式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课程深化路径等议题,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今年4月,政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赴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附属龙华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跨区域校际教学交流活动。通过实时连线企业直播间,学生现场演练客户画像分析、投诉处理等岗位技能。政和中职校教师对“课岗直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高度认可。龙华职校校长谢强忠表示,“山海协作不仅是资源互通,更是教育理念的共融。未来将通过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等方式深化协作机制,进一步实现两地职教协同发展。”
5月,松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长乐职业中专学校在山海协作框架下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两校在师资联合培训、竞赛项目共培、德育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松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李德富说,此次合作将为松溪中职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福州、南平两地职业教育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跨区域职教合作桥梁,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山与海的交响,使福州、南平两地在共研中突破地域壁垒,在共享中实现优势互补,持续深化的“教育山海盟”,正从多个维度深入推进,奏响优质均衡的强音,铺就了一条“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康庄大道。
(图片由南平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