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早上9点,延平区太平镇茶洋村,随着一挂鞭炮炸响,柴窑点火如期启动。这是茶洋窑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忠今年的第2窑,匣钵里都是为来自广东以及上海各地客商烧制的一批作品。
火光升腾之间,柴窑又一次吐息着火与土的交融气息。点火前几天,张建忠与徒弟就将装好盏的匣钵摆放进窑内,并用黄泥封好窑门。据他介绍,该窑一次最多烧2000件盏。为求得更稳定的出品,本次窑内放1200件。整个烧制过程中,张建忠与徒弟们轮班守窑,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加柴一次,直到夜间。过程尤为紧张,由于不用电子温控设备,张建忠需要凭火势,以及火标的颜色判断窑内的盏是否已经烧“熟”,以此调整添柴停柴的计划,其间不断观察火标的状态,直到取出的火标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
茶洋窑,这个名字本身,就藏着故事。宋代时,茶商们在闽江上撑着小船,把山中之茶贩往“外洋”。茶叶出洋,而瓷器,作为茶文化的亲密伴侣,也一道同行。茶洋,因茶而生,因洋而名。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如今的茶洋窑早已不复往日茶山连绵、货船穿梭的盛景,可即便没有了茶,茶洋的盏仍在。釉色依旧温润,器型仍旧古雅,那股子从火里烧出的从容气质,在今天的窑火中再次显现。
而今,瓷器不再依靠贩夫走卒,转而搭乘起数字世界的轻舟。这次点窑现场,一位来自南非的外国主播举起直播设备,一边用英文讲解柴烧技艺,一边实时向远在美国的直播间观众展示烧窑的过程。不时将手机凑近投柴口,向观众感叹“I love the flame!(我太爱这火焰了)”,并在直播过程中,不时将镜头转向“Master Zhang(张大师)”,由张建忠为他解释茶洋窑的历史,以及此次烧窑的数量。在灯光下,张建忠拿起之前烧制的一件黑釉斗笠盏,向镜头展示茶洋盏的光泽,感受自然之美。外国主播则适时地附和屏幕那头观众刷出的弹幕:“yeah,this is better than factory porcelain.(没错,它可比工艺品更好)”。通过tiktok直播平台,跨越山海,瞬间被来自北美的观众竞相下单购买。不少茶洋盏在直播中被“点名”,等待包装、出货、通关,走向新一轮的“出洋之旅”。
到了8月8日窑火熄灭,降温开窑的时候,窑前又是另一种热闹的场景。当天,有一人前来,热情地上前向张建忠询问。他不是来买盏的观众,而是另一项市级非遗凤咮砚的代表性传承人郑世阳。他没有带来精雕细琢的砚台,而是带来了一包看似平凡的砚石粉料。这些粉料,正是凤咮石在加工过程中打磨、切割所留下的。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些粉末大多被视为废料处置。而这一次,在郑世阳与张建忠的共同尝试下,这些砚石粉末被调和进了部分茶洋盏的釉水中。
石可为砚,亦可为釉。砚石细料做釉水,在之前电窑试烧的结果中,试制的茶洋盏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釉面变化。本次在柴烧高温的作用下,有些器物的黑釉中泛起了细碎银光,釉面出现了如青铜文物般的颜色。在非遗发展进入“跨界活化”时代的当下,这样的区县内非遗联动,给非遗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使得加工剩余的材料意外地焕发生命力。
前往茶洋村的路上,时常听到同行的人们问:茶洋有茶吗?张建忠介绍,当年因茶而名的村,如今早已不种茶了。放眼可见,茶贩的水路不再有往来的轻舟,窑前公路来往的车辆呼啸而过。只有茶洋这个名字和窑口,仍旧保留着历史的一缕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