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诗词传情,如何让诗词更加鲜活,让阅读更加深刻?7日,在南平市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大学生专场比赛的现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接受了本报专访。
问:您如何评价今天的比赛?
答:这是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比赛。我参加过全国各地的许多诗词大赛,但将诗词答题与文化背景的即兴演讲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性赛制,我只在南平看到过。
而且通过今天的比赛,大家会发现,这一创新的效果很好,不同比赛形式会造就不同的“英雄”,在答题环节一马当先是一位选手,而在即兴演讲中却杀出了另一匹“黑马”。对许多选手来说,这类比赛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自我升级机会,他们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能感受到时代对我们提出了全方位、综合能力要求,走出自己原本狭窄的舒适区,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可。
问:手机等数码设备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阅读媒介。在数字化时代,您如何看待通过碎片化阅读积攒诗词知识的行为?
答:碎片化阅读本身其实并没有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作品其实具有一种“碎片化”的特点,比如《论语》,比如古人评论诗歌的诗话、词话,其实都是碎片化、随感式的:记录阅读时灵光乍现的想法,汇总一定量的内容,从而产生文化积淀。
当然,碎片化阅读也需要提纲挈领,不能“碎成一地”。比如我喜欢古诗词,就阅读很多与诗词有关的内容,喜欢中国古代历史,就重点阅读这一个领域的内容。这些知识都在一个领域内,所有碎片最后都会在某个节点串联起来,成为某种纲领性的内容。
问:对于碎片化诗词知识的记忆,您有哪些技巧?
答:古诗词、成语、汉字等文科知识的积累,关键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哪怕有时记忆速度与持久度不如他人,但只要坚持积累,厚积薄发的力量一定会在某一天体现。
如果要说技术性的技巧,大家可以了解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即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在学习新知识后的第一天复习是最有效的。通过科学规律地复习,不断巩固、重复,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程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