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趣”闯关,8月5日,一场关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的阅读分享活动在南平市图书馆(武夷新区)举办。岳麓书社副编审周家琛带着大家重读经典,共赴一场充满知识与乐趣的书香之约。为进一步解锁四大名著及经典文学的隐藏魅力,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本报记者对此次活动的阅读分享者周家琛进行了专访。
问:在阅读分享活动中,您带大家感知《红楼梦》的人情冷暖、读懂《三国演义》的权谋智慧、细品《水浒传》的江湖义气、领悟《西游记》的修行真谛,从“知道”四大名著到“真正读懂”,读者需要如何做?
答:在我看来,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对于每位读者而言,都是常读常新的,人们在不同时期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我觉得读四大名著,不是功利地为了读懂名著中的道理或者思想,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我记得初中时把《水浒传》读了十几遍,一遍一遍地读,读到后来就能比较轻松地默写出来一百零八将的绰号,以及每个将领是负责什么的,等等。这其实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可能不是那么深刻,甚至还有点肤浅,但它实实在在地激发了我对阅读的热爱,消解了我对阅读长篇名著的畏难情绪。
问:您是第一次来到南平吗?简单谈谈您对南平自然山水、人文历史的印象?
答:确实是第一次到南平来,但来之前就对这座城市有些了解。南平是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我们讲宋明理学的传承,从周敦颐到程颐、程颢,再到朱熹,其中二程的洛学便是由南平人李侗(延平先生)传授给朱熹的。朱熹在这里建书院讲学,广纳门生,一时文脉兴盛,从一定意义上讲,南平可以说是朱熹理学思想形成的“源头活水”之地。作为一名曾经的经学专业学生,能到这“源头活水”之地访学交流,很是高兴。如有时间和机会,想到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朱熹创办的书院走走,实地感受这里的人文与历史。
问:除四大名著外,您还想向大众读者推荐的作品、书籍还有哪些?请简单介绍一下。
答:其实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是值得去精读的,比如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古文观止》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本书收录了先秦至明末的222篇散文,基本囊括了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华。所选文章的篇幅、难度都比较适中,文章类型也很丰富,对于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说,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像《论语》《史记》也都是可以去尝试阅读的典籍,它们没有看上去那么难读,选一些比较好的普及版本去辅助阅读,是完全可以读得下去的。
问:都说编辑是个有故事的职业,您长期致力于古籍整理、历史原创图书的出版工作,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人和事?
答:确实是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人一些有故事的书。比如,我新近责编出版的《经文统钞》。《经文统钞》成书时间在六十多年前,由湖湘经史学家陈天倪先生主纂、国学耆宿彭昺先生倾力编撰。当时的陈天倪先生82岁,彭昺先生74岁,且那时候物质资料很是匮乏,别说研究经费,即便是写书稿用的纸张都很短缺,两位先生便以古籍纸背文献为纸,辛苦撰成。幸运的是,几十年来,他们的手稿一直被湖南图书馆精心完好地保存着,而陈家三代人也一直未忘记先辈的这部书稿。最终,由陈天倪先生嫡孙陈家书先生筹划,陈锡周先生点校整理出版。这部尘封了六十多年的国学经典巨著的出版问世,以及三代学人的守护匠心,都是很令人赞叹及纪念的。
问:最后,想请您简单谈谈,经典图书编辑出版及推广阅读面临的现状?以及怎么理解“做书如做人,要有文化理想和社会担当”这句话?
答:在我看来,最直观的现状就是读者少了,更准确地说,是读纸质书的读者尤其少。阅读的本质,还是应该回归到传统的纸质阅读,通过与文字的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现在的图书品类很丰富了,许多经典图书同质化竞争也比较严重,因此从推广阅读的角度而言,出版与编辑要更多地从给读者提供情绪价值的方面考量,比如更美的装帧设计、附赠书籍周边文创、举办线下阅读分享活动,等等。作为古籍出版人,我的理解是要以匠心精神传承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中华经典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带到广大读者面前。唯有经典,成就永恒。好内容永远不会过时,也不会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弭,它们始终是有“磁场”的,会吸引一代代人去阅读、去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