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第4版:

张大烛:博读精读,多写多记,收获自在心间

扫一扫 看一看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如何读好每一页、读懂每一行,让有效阅读成为伴随人们成长的精神食粮?8月7日,在南平市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大学生专场比赛的现场,武夷学院退休教师张大烛接受了本报专访。

问:本次比赛中,有哪些亮点令您印象深刻?

答:作为诗词大会,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选哪些作品来出题,确实是很费脑筋的。这次比赛的题目设计,以突出地域特色为基本思路,巧妙地将闽北本地的传统文化与诗词经典都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宣传了南平,很成功。

特别是即兴演讲环节,要求选手们根据闽北的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发挥,很有挑战性,能够通过题目本土化的设计,帮助青少年群体了解、热爱并传承地方文化,在全国同类活动中应该都是少见的一项赛制创新。同时,这类主观性很强的题型,也给了各位参赛同学充分的现场发挥空间,比如有位同学从“顺昌灌蛋”这个非遗项目中提出了“匠心”这一命题,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问:这次赛事融入了很多闽北元素,赛后还组织选手们“重走朱子之路”,创造接触并了解相关文化的机会。这样“行万里路”的安排,会为青年学子们“读好万卷书”提供哪些助益?

答:这次活动有来自省内外24所高校的选手参赛,通过真正地走进武夷山水开展研学活动,让此次南平之行不只局限于单纯的参赛,更能在实地游览中,通过亲身感受、亲手触摸,更直观地了解闽北的民俗文化,将书上所见变为实际、生动的体验。这也是本次赛事的一大亮点。

都说人不能“死读书”,要加深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文化活态传承,“比赛+研学”的“组合拳”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问:此次参赛选手的大学专业各不相同,阅读积累的方式也各有特色。在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阅读方法中,有哪些是大众读者可以学习、借鉴的?

答:个人认为,阅读需要处理好“博”和“精”的关系。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时,强调相对系统性地、在集中时段阅读某一领域的书籍,从而延伸阅读深度,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兴趣点,扩展阅读面的广度。大众读者在阅读时,也可以先根据个人兴趣,通过系统化阅读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还可以从兴趣点出发,通过广泛涉猎多领域的书籍,解决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丰富知识库存,这将对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某一首诗词提供很大的帮助。

其次,我们要重视精读与重复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更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反复阅读。中文系的同学们经常需要精读作品,避免浅尝辄止。读得精,付出的时间就要更多,但也会更熟悉、了解字里行间的意义与背景,对实现高质量阅读是有帮助的。

问:在您看来,如何将阅读所得有效内化,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甚至思想见解?

答:除了刚才提到的“博”和“精”,还需要注意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阅读时,我们不仅需要大量涉猎新知识,还要及时“回头看”,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不远复”,温习已经读过的书、积累的知识。对于经典名著,比如《红楼梦》,在不同年龄段反复阅读,由于人生阅历变化,往往会有新的感悟,进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积累。

此外,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仅要多读、多背,还可以在阅读时多动笔,摘抄金句或写读后感等方式,都可以帮助读者将阅读收获最大化。总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涵养气质,形成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阅读氛围,成为建设书香中国的一员。

(程若兰)

作者:
2025-08-21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7233.html 1 张大烛:博读精读,多写多记,收获自在心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