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我到天游峰脚下来寻景,更是来寻字。
再次站在被称为“亚洲第一巨石”的武夷山晒布岩前,心灵还是被震撼。晒布岩,传说仙人曾在此晾晒仙锦,留下帛幅的条纹与用手捋平时的掌痕,故俗称晒布岩。这是一座如刀切、似斧劈的巨大岩壁,阳光下这一面直上直下,阔大平坦的岩石寸草不生,被风雨塑成了一条条极其款曼平适的波纹,又像是从高达500米的山顶铺排而下的锦缎,整整齐齐、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这宽约1000米宛如巨大的屏风挺立,这种神韵委实到了崇高的境界。
巨石下方雕刻“壁立万仞”四个红色大字,好似诉说着它的宏伟。看看落款是:长乐陈省书。陈省(1529-1612),福建长乐古槐(今江田镇)人。历任大理寺丞、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等。明末万历十一年(1583)辞官隐居武夷山。在五曲畔的云窝处构屋筑室隐居,称为“幼溪草庐”。
陈省是给武夷山留下摩崖石刻最多的人。
于是,我们在天游峰脚下急急找寻,寻幼溪留下的痕迹。我们找寻到了“云窝”。遥想四百多年前,那位曾统领千军的少司马在九曲溪畔流连忘返,见山峰雄奇,悬崖峭壁,沟壑林立;山间云雾蒙蒙,婷婷娜娜;溪水潺潺,云水交融,妙不可言,久久不舍离去。于是,陈省在接笋峰下筑“云窝”为庐,一隐就是十三年。
陈省选择隐居此处,除了武夷山水风景秀美外,更多是受朱文公的影响,解甲归隐独善其身。陈省登临接笋峰,在半山腰壁题写“仙凡界”。在接笋峰下隐屏峰壁题刻“接笋”,落款:明万历丁亥,长乐幼溪陈省书。后来我们在岩穴崖壁还寻到“云桥”“云路”“云关”“伏羲洞”,还有“伏虎”……武夷山的菩萨岩(也叫赤霞岩)上的“赤霞洞天”四个大字落款也是“侍郎长乐陈省”,可见陈省游遍了武夷山水。
我们坐在云窝的石凳上,头顶是石头天然形成的空洞,凉风习习,空气中扑面袭来植物清香;后侧峭壁千仞,峥嵘奇险;洞外断岩裸露,九曲溪环绕而过,风景秀丽,好不惬意!想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游历武夷山,他们在这碧波盈盈的九曲溪畔,或吟诗作画,或群贤辩论,或品茗高歌,或谈史论道,或讲书立学,也或流觞曲水……他们的智慧、思想、诗作、记事,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这些崖壁之上,融于武夷山水之中,为这山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