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岁暮》一诗中写道:“太息儿童痴过我,乡傩虽陋亦争看。”这句话描写的是陆游在乡下目睹儿童们争看傩舞的场景。而邵武傩舞,这一历史悠久、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艺术形式,至今仍然吸引着大量观众。
“傩”是现代生活中较罕见的字,但在古代却常见于庙堂。把“傩”字拆开来看,是一个“人”和一个“难”,指的是人避其难,意为“惊驱疫疠之鬼”。“傩”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祈求平安的一种祭祀行为。
关于“傩”的起源,早在商朝殷墟卜辞中就已有记载。周朝继承、发展了商朝的“傩”文化,将“傩舞”作为周朝的重要礼仪活动。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傩舞”是一项极为严肃、庄重的仪式。汉朝时期,“傩”的功能兼具祭祀与娱乐。在汉代宫廷中,“傩舞”仍旧盛行,并从周朝每年一次增加到春季、秋季、冬季各一次。其中,除夕当天的傩舞最为隆重,旨在祈求来年远离灾疫、远离一切不幸。唐朝时期,傩舞仍作为一种驱鬼逐疫、祈福的活动存在,但已经不再占据主流,逐渐转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到了宋朝,傩舞的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开始与其他舞蹈和民俗娱乐活动相融合。
那么,古朴而神秘的傩舞是何时传入邵武的呢?古时候,山多林密的福建远离中原,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是天然的“避难所”。每当中原社会动荡,就有大量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与江西相邻的邵武成了“衣冠入闽”的重要通道,也成了八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在迁徙的过程中,“傩舞”也随着南渡的人群进入邵武。2004年,在和平镇发现了一块立于清朝道光五年(1825)的石碑,记载邵武傩舞“自宋代始创”。
邵武傩舞,保留了古傩余韵,具有原始性,以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原始的“舞”。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保留了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是名副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
邵武傩舞兼容并包,融合了多种文化。它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古越文化交汇的产物,同时融入释、道、儒和民间信仰思想,内涵丰富。邵武傩舞中的“开路神——方相”源自中原傩祭仪式;“乡人信鬼好祀”的巫风,有明显的楚文化面貌;毛线散披、头系红布带并将它编成翘角蛇信样,则与断发纹身的古越人以草绳布条束乱发、崇蛇习俗有关。舞蹈的站位、方向、动作的设计安排,实则都有讲究,暗含朴素的民间哲学和文化思想。此外,邵武傩舞中的“弥勒”角色在各个傩舞节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在全国各地傩文化中都罕见的现象。
傩舞不叫傩舞,愿神多为真人。邵武当地并不以“傩舞”来称呼这种艺术形式,而以“跳番僧”“跳八蛮”等具体节目名相称。各村跳傩的时间和奉祀的愿神都不尽相同。大埠岗镇的河源村跳傩的愿神是“三佛祖师”,和平镇坎下村跳傩的愿神是“五通神”。这些愿神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真人,因为他们生前为当地人做了好事,当地人就世代供奉他们。
邵武傩舞的表演人数也与众不同,古代其他地方傩舞表演分4人和12人表演组,而邵武傩舞的表演人数为2到8人不等。如节目“跳番僧”一共6个角色,分别是开路神、弥勒、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均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相当于古时候跳傩者的朱发。开路神为红脸,眉毛呈火焰状,獠牙凸出,双手各握一锏。弥勒为白脸,神态轻松,笑容可掬,左手持一木鱼,右手握击槌。唐僧师徒则为类似戏剧脸谱的造型,四人各挑一鼓担,鼓担的前头系一扁鼓,后头为一三角形搭架,上搭一条叠成长条形的毛毯或床单。毯上钉一本经书或贴一张书有“经”字的方形纸。各个角色均身穿白色汉装上衣,袖口用银镯箍紧;下身着红色别腰裤,裤脚用红线捆扎;腰间束着青布带。但弥勒的角色要束特制腰带,以便扮成大腹便便状。表演时,开路神与弥勒领舞,用道具打出节拍,并且以踢跳转身动作贯穿表演始终。不同的是开路神是直立跳跃,而弥勒时常蹲下作敲木鱼状,以显其矮胖。这两个角色时不时按太极曲线交换位置,相对而舞。唐僧师徒则站在表演队伍的四角,击鼓伴奏,并不时改换站位。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腾挪跳跃,舞姿既粗犷豪放,又古老稚拙,仿佛把人带向悠远而神秘的历史时空。另一个节目“跳八蛮”则有8个角色——开路神、弥勒、绿脸、黑脸各2个。
由于傩舞带有祈求美好祝福的文化特质,依然颇受大众喜爱,成为村里男女老少喜庆丰收、祈求国泰民安的一种文体盛会。每逢传统节日、国庆等节庆时,村民们就欢聚在一起过傩舞节。迄今为止,邵武傩舞仍流行于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乡镇村庄。
在新时代,邵武傩舞已成为一个区域性文化符号,一张别样的文化名片。它不仅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还有了新的机遇。2008年,邵武傩舞以其独有的特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几年,邵武艺术团创作排演的《傩之舞》,先后赴澳门、厦门、福州等地演出,反响强烈。傩舞《喊春》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省民间艺术节上荣获金奖。邵武市被称为“福建省傩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傩舞)之乡”。
邵武傩舞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它不仅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象征,也通过创新和跨区域的推广,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作为国家级非遗,它不仅在艺术表演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在群众生活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不断发展和传承,邵武傩舞必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地方文化繁荣的纽带,继续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焕发光彩。
图片由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