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冬日尚暖的下午,位于将乐的玉华洞景区,向远道而来的我们敞开怀抱。当一行人踏着向下的石阶,小心翼翼地走进溶洞,一股股冷风从惊奇的目光掠过,好像以神秘的风语,迎接着慕名前来览胜的人们。
视线所及,别有洞天。默念着宋朝理学家杨时的《游玉华洞》诗句,环顾着这个声名远播的古洞,愈往纵深走,愈有迈入时光隧道的感觉。有条暗河流经千年万载,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岁月沧桑。相传很久以前,洞内水位较高,进出须用小船代步,不难想象当年古人举着火把,壮着胆子乘舟泛游的情景。据史书记载,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一游,发出了“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赞叹,挥毫泼墨,留下了传世佳篇。藏身荒山野岭的玉华洞,经过多年的持续开发,旅游观光的设施日臻完善,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借助或明或暗的光线,钟乳石、石笋、石柱……隐约可见,稍不留心,脑袋就会撞上低矮的桥拱状岩石,这时,你得近似九十度躬身穿过。站在“雷公洞”,即使捂上耳朵,也能感受到雷霆万钧。滚雷在岩壁轰鸣,似乎伴随着狂风骤雨,就要从头顶碾压下来,一时间,惶惶然,不知所措。清人有诗曰:“岩间银闪烁,洞壁缀金铜。宝气珠光里,雷声响正雄。”不远处,铁栏围住的“中国地图”让人啧啧称奇,其轮廓酷像一只雄鸡,就连偏居一隅的宝岛台湾也清晰可辨,这应该是流水和石灰岩在漫长的地质期上演的“相爱相杀”,经过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终于孕育而成,不愧为大自然的杰作。
时而抚摸看去粗糙的岩体,其滑如玉,手指轻轻划过,有种细润的感觉,这种表象与实质的差异,使人恍若置身于幻境之中。从“果子洞”到“溪源洞”,未知的前方,是一眼望不尽的奇崛与幽深。散落一路的景观,等待游人去发现、去欣赏、去回味。“形象加想象,越看越像”,那衣袂飘飘的仙女,那相拥而立的姐妹,那沉思默想的文豪,那硕果压枝的葡萄,那引颈长嘶的骏马,那龇牙咧嘴的幼猴……喀斯特地貌众多的奇异景象,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石帘、石花、石旗……令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仓促的脚步,定睛细看。
沿路设置的灯光秀,随着游览步道的延伸而回环转折、高低错落,打在洞内各个景点上,呈现出红、黄、蓝、绿等色彩斑斓的光区。5D全息投影的加盟,更是给玉华古洞增添了显眼的现代元素。那支“马良神笔”好似横空出世,在彩灯的映衬下,发出熠熠光华,以时空为经纬,描绘着锦绣山河。走过“黄泥洞”,看到被蓝光包裹得形似女性的石柱,一说像妈祖,一说像观音,投影在石壁上的命名是“瑶池玉女”,只是空有花容月貌,却伫立在永恒的孤寂中。
当我在“溪源洞”底部仰头观看,洞壁流泻而下的“石瀑布”,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却隐含“飞雪裹挟玉珠来”的奇丽。不可思议的是,该洞厅上下垂直落差,大约有十四层楼高,数十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这个人间奇观,那盘旋而上的一级级台阶,仿佛通向山呼海啸的远古时代,通向我兴趣盎然的寻幽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