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杨秉传》记载:杨秉“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杨秉为官30多年,官至太尉。他一生力行“三不惑”,远离觥筹交错,不为色相所诱,不以权谋财物,始终保持淳白。杨秉是1850多年前封建时代的官吏,位列三公却能够做到不为酒、色、财三者所迷,“淳白”秉性值得人们学习。
关于酒,古人留下了许多俗语。“无酒不成礼仪”“三杯能和万事,一醉善解千愁”“酒是杜康名传流,能和万事解千愁。”酒,非唯饮乐一项用途。节庆喜事的举杯、祭祀纪念的酹地、相聚畅谈的相敬都有酒的存在。
不过,对酒要有个“度”,超过“度”就是坏事了。据《战国策》记载,娥皇、女英将仪狄酿的酒进献给禹,大禹品尝后说道“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命令仪狄不再酿酒,大禹于是成为第一个提出禁酒的帝王。大禹的预言最终在夏朝与商朝最后的统治者身上应验,桀和纣都沉迷饮酒,最终随王朝覆灭而身死。周公创作的《酒诰》是我国最初的禁酒令。在《酒诰》中,周公告诫即将前往封地的弟弟康叔,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应醉酒。此后,秦国商鞅变法时期、西汉、三国、明、清都曾有禁酒令颁行。
据民间传说,佛印和尚写过一首《酒色财气》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他的好友苏东坡则和诗云:“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 有气不生气自消。”故事中苏东坡不将酒视作困住自己的藩篱,而是提倡把握尺度,不醉为高。可见民间传说中苏东坡的智慧,亦可见百姓对于酒的态度。(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