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6日
第8版:

解读浦城地名文化(上)

渔梁(樑)驿站

我们生活于滚滚红尘中,奔波于碌碌世界里,每个人天天都接触着地名,天天都使用着地名,可以说,地名,宛若一个顽皮的小精灵,穿梭于大千世界之间,与我们的生活共存,和我们的工作同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名呢?简单地说,地名,就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开展社会交往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每一个地名,都珍藏着独特的社会信息,每一个地名,都记载着深层的历史风云,每一个地名,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地名,代表着信息、代表着历史、代表着文化。

浦城地名文化作为中华地名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浦城的诸多地名,绝对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并且内蕴丰富的文化载体。可以说,每一处地名的诞生都折射出浦城历史的光芒,每一处地名的沿革都演绎出浦城文化的绚丽。

历史像一条河,腾腾达达,从远古流来,向前方奔去。在这么一个漫长而悠久的发展进程之中,无疑要在地名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中留下或深或浅的脉络印记。

浦城县从县名的定名、乡镇(街道)的命名到其他相关地名的取名都标示着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这些地名,或与历史沿革相连、或与当地特征相关、或源之民间传说、或取之方位走向……它们的来龙去脉都有史记载、有案可查。概而言之,浦城的地名文化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县名的取舍关联朝代的更替。

浦城正式建县是在东汉建安初年,大约在公元196年至205年之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福建省建县最早的五个县之一。据《福建史稿》记载:“闽中因而有五县,即侯官、建安(也是今天的建瓯)、南平、汉兴(也就是今天的浦城),其一史阙书。”也就是说,还有一个县名史书上没记载。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还有一个县为建平(也就是今天的建阳)。

在唐代,是以户口的多少来定州县的等级的,一共分为望、紧、上、中、中下五个等级,据《福建史稿》记载,当时,福建的闽县(也就是今天的福州)为望县,紧县也只有侯官、南安和浦城3个,所以,当时,浦城为福建四大县之一。

不过,浦城建县时的县名不叫浦城,而叫汉兴,为什么叫汉兴呢?因为是汉代成立的,以国为号,所以叫汉兴,至于兴字就好理解了,不外乎是兴旺、兴盛之意。纵观浦城建县时叫汉兴一直到定名称浦城为止,都与朝代的更替有关。进入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当时,浦城隶属于吴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将汉兴改名为吴兴。到了唐朝,在武德四年(621年),吴兴又更名为唐兴。武则天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即天授二年(691年),又将唐兴改为武宁。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李显登基当了皇帝,当年就将武宁改回来称为唐兴。唐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时,将唐兴改名为浦城,并且一直延用至今。那么,为什么改名浦城呢?这又要追溯到西汉时期。

西汉期间,浦城这个地方属归闽越国管辖。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馀善的人,被封为东越王。馀善对汉中央王朝貌合神离,罗织力量,追求霸业,在闽北割踞。馀善以浦城泉山天险为屏障,在浦城筑三座军事城堡,与汉王朝抗衡。其中有一座城堡建在临近南浦溪的岸边,叫临浦城,浦,就是水边的意思,所以,因为东越王临水筑城,所以改名为浦城,意思为水边之城。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馀善历史人物。

楚汉相争之时,闽越族首领无诸因帮助汉灭楚有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闽越王。惠帝三年(前192年),又分封闽越族另一首领为东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发兵攻击南越,南越王向汉王朝求救。汉武帝派王恢、韩安国率兵从豫章(也就是江西)、会稽(也就是浙江)两面进攻闽越国。郢的弟弟馀善知道汉兵强大,闽越国肯定不是对手,于是,便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把郢给杀了,并将他的首级送到王恢军营中去请罪。汉朝廷为了控制闽越之地,便封闽越族首领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王。对于这一任命,馀善十分不满,于是,便自立为王。见此情形,汉武帝为了权宜之计,于是便又封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共处。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反叛汉朝,馀善一面向汉王朝表示愿意派兵帮助攻击南越,一面又暗中和南越保持联系;汉兵破灭南越之后,有人向汉武帝建议乘胜攻击闽越国。馀善得到消息以后,立即造反,并排兵布阵与汉军对抗。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派出多路大军向闽越国进攻。当汉朝大军风烟滚滚攻进闽越国地境后,最后,馀善也得到了和郢一样的下场,他的部下属将把馀善杀死后向汉兵投降。

据《浦城县志》记载,馀善是兵败后在浦城的临江被杀的,所以临江锦城村(原称旧城)汉代古城遗址内,后人曾经建有东越王庙,用以祭祀馀善。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诗人真山民游此,曾赋诗一首:“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这首诗不难理解,意思就是说,由于岁月的侵蚀石碑已经留不下完整的文字了,而旧城的遗址也早已淹没在了茫茫的田野之间。遥想当年战火纷纷,如今余下的仅是一座荒草凄凄的废祠。这首诗里,作者实际上是在对着历史、对着馀善这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对着某种社会现象发出沉重的感慨。

有趣的是,浦城不仅县名很多,别名异名也很多,主要有南浦、柘浦、汉阳、渔梁等,这些别名异名也都同样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南朝元徽二年(474年)到吴兴(即今浦城)任县令,在他的名篇《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佳句,所以后来人们就将浦城的干流称为南浦溪,又因此溪发源于浦城县忠信镇的苏州岭,岭上多柘树,因而,南浦溪又称柘溪。由于溪名的原因,浦城又别称为“南浦”、“柘浦”。现今浦城县境内的汉阳城,是福建见于正史的第一城。《史记·东越传》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用兵东越,“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兵于汉阳”。因此,汉阳成为浦城古代又一别名。还有,当年,浦城是福建出入中原的要道,宋代时候便在渔梁设立了驿站,由于蔡襄、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此过往并题诗留字,另外,《洞天记》中称:“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所以,一时间,渔梁名满天下,故而,渔梁又成为浦城别名之一。

其二,浦城县各乡镇(街道)的名称也各有历史来源。

现今浦城县所辖的十九个乡镇(街道)之名称,也都有着历史的源头。为了理解的方便和记忆的深刻,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给予简单介绍。

其一,取义有韵,预示如意吉祥。

富岭镇的驻地在富岭街。原来,在富岭街的东面有一个珍珠潭,这里出产石灰岩,这种石灰岩洁白如玉,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白玉,象征着富贵;此外,富岭街的中段有一段石块铺就而成的台阶,名为湾岭下。因而,人们便取白玉的“富”、取地名的“岭”, 寓义为“富贵之处所。”故名为“富岭”。

石陂镇的驻地在石陂街。由于古代的居民曾在这里用整条整条的石块砌成陂塘,以此用来蓄水。由于陂塘是用坚硬的石块砌成的,人们便取其坚固长久之寓义,所以此地取名为“石陂”。

万安乡驻地在万安。原名叫桥头,为什么叫桥头呢?因为此地有一座浮桥称为万安浮桥,这座浮桥一头连着村子,一头连接县城,取位于浮桥的那一头之意,故名为桥头。1981年9月,借用万安浮桥之名,改称万安。寓义可以理解为“万代平安”或“万世安康”。

永兴镇驻地在永兴。因地处县城的西面,原名称西乡。西乡原来所辖有永平里、新兴里等,1944年,取永平里的“永”字和新兴里的“兴”字,组合成新的地名“永兴”,寓义为“永久兴旺”。

其二,自然天成,充满诗情画意。

莲塘镇的驻地在莲塘。古代时村里的人为了防火,挖了9口水井、13口池塘,由于池塘横贯串连,称为连塘,意思为连接成一片的池塘。后来人们在池塘中种植莲藕,取“连”字与“莲”字的相谐音,故名莲塘。试想,莲荷开花时节,遍地鲜艳、极目清爽,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古楼乡的驻地在古楼。原来,因为村外的一座高山上有一座寺庙,叫松林寺,寺内放置有一面大鼓,一旦大鼓敲起,全村都可以清晰听到鼓声,故称鼓楼。后来,人们取“鼓”与“古”的谐音,将之称为古楼。那么,为什么要用古老的“古”字来谐音大鼓的“鼓”字呢?也许是鼓楼,只不过是一个置放大鼓的场所,内涵单一;而古字,可以理解为古朴典雅或年代久远等,所以用这个古字更能彰显出地名深层次的文化气氛。

枫溪乡的驻地在枫溪。村落周围种植有许多的枫树,一条清澈如带的小溪贯流村间,写意成一幅恬淡灵动的乡间风景画,故称枫溪。

濠村乡的驻地在濠村。宋代时因建在境内北部的黄源山,故称黄源街。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失火被毁,此后房屋便沿着村中一条名为濠溪的溪流旁边而建设,所以,改称为濠溪村。明嘉靖七年(1528年),又因水灾被毁,后来新盖的房屋便占据比较高的地势,沿着山边建筑,形成了依山傍水之态势,并沿用濠溪中的濠字,所以,取名濠村。

盘亭乡的驻地在盘亭。古名细泉村。原有古道自高头山通向泗洲岭,又名泗洲村。村子原来建在太平社之北的上毛处,后来随着溪河改道,便往下游迁移,在一处叫黄金蓬的溪滩(因为溪滩盛产黄金柴,故称黄金蓬)开辟建房。由于盘亭溪的溪水自东而西,曲折环绕,故取名为盘江;又因为随着溪流的水势作成拦水的堤坝,村子位于上游,亭立如盘,故又名盘亭。

官路乡的驻地在官路。这里,古代的时候为出入闽浙两省的孔道,什么是孔道?孔道指的就是通往某处必经的关口,也俗称官道,故名官路。

其三,因人而名,寄托万世敬仰。

忠信镇的驻地在忠信。忠信村在太姥山西南麓,原来是大河滩,荆棘丛生,后有边村、齐村人到这里开辟居住,因为荆棘丛生,故名黄荆蓬。据《延陵吴氏谱》记载,宋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叫吴广一的人在京城做官,这个人为官为人至忠至信,也就是既十分忠心又无比诚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吴广一,将此地改名为忠信。

管厝乡的驻地在管厝。唐天宝二年(743年),有一户姓翁的人家到此开荒辟地,傍山而居,名为翁坞际村;后来又有一户姓范的人家来到这里沿溪筑室而居,又称为范处。后因涨大水,村子被水冲毁,无奈而迁出。明洪武初(1368-1398年)间,有一户姓管的人家从江西的丰城迁到此处定居,故改名为管厝。

九牧镇的驻地在九牧。因为原来有一个叫林披的人生了九个儿子,他的九个儿子赴京赶考以及科场高中后往返福建,都经过九牧这个地方,并且他的九个儿子都当过州牧,九子之一的林藻还在九牧的高步亭留下《折桂诗》,九牧因之而得名。听到这里,有人会问,州牧到底是一种什么官职?简单地说,州牧就是一个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不一定很准确地理解,差不多是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军事行政长官。

其四,依山傍水,指明方位指向。

山下乡的驻地山下。村庄原来建在虞厝塔,后来遭到土匪洗劫,幸存者便迁到廊前,称为廊前街。但是因为地处风口,不好居住,又迁到对面的龟山下,故名山下。

水北街镇的驻地在水北。村舍原来建在南浦溪北岸,故名水北。

水南乡的驻地在水南。因为位于南浦溪之南而得名。

仙阳镇驻地在仙阳街。村南有一座桥梁叫揖仙桥,揖,是古代的一种拱手礼,拱手作揖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为什么叫揖仙桥呢?因为这座桥的正对面有一座山叫荣华山,宋代的时候,荣华山上有一个叫周霞的道人曾在此修炼,后来这个道人得道成仙,升天而去。所以,每当人们走到这座桥上时,都会朝着荣华山方向朝拜,称为“拜仙”。所以,叫揖仙桥。而此地又地处渔梁岭之南,我们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名仙阳。

南浦街道作为县城的所在地,取南浦之名,理所当然。

临江镇的驻地在临江街。据相传,永兴溪和山下溪汇合后曾经流过麒麟山,到了水尾丘、旮旯隈汇入南浦溪,因名麟江。后来河流改道,从村中经过,流到观前与南浦溪汇合,村民架桥横跨东西两岸,房屋沿两岸建造,而名临江。

其五,主要村落的得名各具特色。

浦城县许多主要村落的得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渔梁村属仙阳镇,原来因为乡民大多堰水养鱼而得名。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官员从台湾带来一条2米多长的鱼脊骨,镶嵌在此处的妈祖庙的正梁上,以表示渔梁之意。

观前村属水北街镇,有一座名为金斗山(又称小武当山)的山峰耸立于村子前面,金斗山上有一座道观叫金斗观,故名观前。

毛洋村属忠信镇,因为村子的周围有5座山峰,这五座山峰的形态酷像五只毛茸茸的山羊,所以,谐音称毛洋。

庙湾村属盘亭乡,古时称梨岭,因为村子在梨岭下而得名。又因为村中有妈祖庙、奶娘庙、观音堂,而要前往这些地方,需要经过弯曲的小径、过了石桥才能到达,故称庙湾。

旧馆村属石陂镇,在江瓯公路未通之前,为浦城至南平、福州水运的必经之地,当时,这里设有码头,相当繁华热闹,并且这里曾经饭馆、酒馆、烟馆、妓馆罗列于街市,因名旧馆。

浮流村属富岭镇,因为浮流溪环绕着村子,人们站在村旁边的高竹山上鸟瞰,村居宛若船只浮在水面上一般,故名浮流。

游村村属忠信镇,村内有一独立的山墩,名叫香花墩,它的形状很像一只螃蟹,香花墩濒临柘溪,有如螃蟹游于溪水之中,故名游村。

纵观历史,地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地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会随之而数易其名。而这种种改变,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源之水,它无不接受着时代文化的巨大影响与制约,留下明显而深刻的时代文化烙印。

作者:□甘跃华
2024-02-26 □甘跃华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3724.html 1 解读浦城地名文化(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