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桥(原名司前桥,又名泰安蓬桥),横跨于香炉山麓之大岐山水源流经司前的猴子形与双溪口地段的溪上,坐东北—向西南。为光泽出云际关、马铃关,通往江西省铅山县一带所必经之路。该桥始建于清乾隆23年(1785年),由当朝县令段梦日“倡里人募建”(见清乾隆24年撰《光泽县志》),取“国泰民安”之意,故称“泰安桥”。初为木桥,无蓬。咸丰11年(1861年)统领军务署福建邵武协镇都督府吴连陞,为兵勇交通方便,利于扼守云际、马铃两关,以抵御太平军入闽,又修整此桥,“添设蓬厝”,并立碑嘱军民“务宜珍重”,蓬桥之名始于此(详见《吴连陞禁碑》)。
此桥建有4个主墩和7个辅墩,砌方石为墩,迎水方4座主桥墩上有石雕鸟头(鸡公头),7座辅墩以巨形石条为墩,石墩上架方形杉木寮5层,纵横相叠于石墩之上,以巨木为梁。上铺三合土,嵌排鹅卵石。桥全长90米,高约2米,宽约2.5米。
原存桥面蓬厝为1927年重建,两侧有栏椅,微曲似廊。可挡雨,可避暑。夏日炎炎之时,常有卖凉饮者,摆摊桥上,供过往行人解渴消暑。夏夜流水鼓瑟,星月相伴,风清气爽,实为一处难得之风景胜地。
该桥在1992年“7.4”洪灾中被毁,此后,一直是以竹笼装石为墩,架设便桥过河。1998年底,在光泽县有关部门、乡(村)直有关单位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共筹集资金20万元,开始重建泰安桥。重建后的泰安桥为钢筋水泥桥,长99米、宽2.5米、高2.5米,9墩10孔,保留西南向原有的一个桥墩(鸡公头)和桥台及门楼。
2023年初,光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向县、乡两级政府提交人大代表意见,希望尽快修建泰安桥。同年8月,司前乡政府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文旅专债项目资金200万元修建泰安桥廊桥部分,加宽桥面,增设雨篷、雨披和桥栏,用鹅卵石重铺桥面,重筑东北向桥头门楼,保留西南向一个原有的桥墩(鸡公头)和桥台及门楼,全桥于当年12月底竣工,今年1月16日,投入使用。
重修后的泰安桥,长99米,宽2.5米,高2.5米,9墩10孔。虽未完全恢复原貌,但已打造成了一座市民“吃茶话事、娱乐休闲”的聚集地,实现了广大市民要求修复泰安桥的心愿,留住了乡愁。现在,每当华灯初上时,劳累了一天的周边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廊桥上休闲聊天,各取其乐。 (田裕铄 文/摄)